【原文】: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原文作者】:李白
【鉴赏】:
李白因误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有诏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这首诗就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途中,乘船沿长江上溯经三峡时所作。诗人当时已年近花甲,前途未卜,心情是极为沉重的。
诗为五古,共八句。头两句描写巫山和长江。“巫山夹青天”的“夹”字,极准确地描绘出巫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和“仰视天,如匹练然”(陆游《入蜀记》)的特点。但郦、陆都是从人的视觉角度去写,而李白则把巫山人格化了。巴水,这里指长江。“巴水流若兹”是说,长江竟像这样湍急奔流!其惊讶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并且和下文写沿江而上时船行之慢形成对比。诗的三四句具体描写自己沿江而上的感受:江流宛转迂回,山重水复,望去有时似到尽头;但绕过山崖,又见青天一片,好像永远也走不到天边。诗的最后四句写自己乘船而上,三朝三暮,屡见黄牛。这艰难的旅途,使人心情更加忧郁,不觉连头发都愁白了。
诗中的黄牛,指黄牛山。在西陵峡距湖北宜昌45公里处,长江南岸重岭叠起,高崖间有巨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故名黄牛山,并因此把这段小峡称为黄牛峡,滩为黄牛滩。这一段江流迂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石。欧阳修有诗曰:“朝朝暮暮见黄牛,徒使行人过此愁。山高更远望犹见,不是黄牛滞客舟。”他是以超然客观的态度去写黄牛山的,而李白则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那么,李白的主观感情,也就是使他“不觉鬓成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因为“黄牛滞客舟”吗?诗人是流放夜郎,并不盼望早到,“我愁远谪夜郎去”(《流夜郎赠辛判官》),何至于仅因船行迟缓就“不觉鬓成丝”呢?要搞清这一点,还应该从黄牛上找答案。关于黄牛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禹治水时,土星化为神牛,以角开山,疏通大江,功成后留影于壁上。后人怀念黄牛功德,三国时蜀汉曾为之立庙,名黄牛庙,又称黄陵庙。诸葛亮亲自撰写《黄牛庙记》。后世又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明万历间。黄牛庙前临大江,后倚高峻的陡壁,气势雄伟。李白当时曾前往游览。由此可见,黄牛是建功立业、造福后代的,所以后人修庙祭祀,使之永享人间烟火。诗人一生立志报效国家,造福黎民,一伸壮志,却不遇明主,屡遭坎坷,最后竟获罪流放。此时船行黄牛峡中,三朝三暮,屡见黄牛,诗人不会不由黄牛而联想到自己,从而产生“人不如牛”的无限感慨,从而“不觉鬓如丝”。这里包含着一种虽身遭逆境而壮心未泯的精神。
这首《上三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民歌风格。诗的后半部分即脱胎于“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古歌谣。但古歌谣只言江流迂回,船行迟缓,李白诗则抒发了流放途中的无限感慨,思想内容比古歌谣丰富得多、也感人得多了。诗人是善于不断地从民歌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创作的。李白的诗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这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