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1),晓风飞雨生苔钱(2)。
瑶姬(3)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4)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5), 椒花坠红(6)湿云间。
【原文作者】:李贺
【鉴赏】:
这是一首以巫山和神女为题材的著名诗篇。在李贺笔下,《巫山高》这一古老的乐府古题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新风貌。李贺诗歌想象离奇荒诞、意境阴森凄恻、造句险拗奇崛的艺术风格,都在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全诗共九句。首三句,仅十三字即写尽巫峡壮丽而又神奇的风光:巫山峰峦叠翠、险峻峭拔、高插云天;长江波涛翻滚,云雾烟霞缭绕其间,似有神仙牵曳挥舞。“碧丛丛”,既写出了巫山的碧绿葱茏,又写出了巫山的峰岭林立和绵延横亘。“高插天”,一个“插”字突出了巫山的巍峨耸立、高入云天,简直把巫山写活了。陆游《入蜀记》: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指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皆无此奇。”正可为此句作注。这里的“插”和下句的“翻”、“曳”(而且是“神曳”),都是经诗人精心选择的、无可替代的动词,极为形象、生动,正体现了李贺诗歌注重铸词炼句的特点。
如果说前三句写出了巫山巫峡雄奇壮丽的景色,令人目夺神予的话,下面“梦魂”四句却全然是另一种意境了:楚王的魂魄依然为神女所牵绕,冒着飒飒的冷风,又来寻觅当年的好梦。但他苦苦地寻觅了一夜,却再也不见神女出现,不能重温当年的阳台好梦;次日清晨,只见晓风吹拂,飞雨淅沥,山石上长满苔藓。神女已经离开一千多年了,哪里还会有她的踪影!丁香丛中,筇竹林里,只有哀哀啼号的老猿!楚王以一国之尊,魂牵梦绕地来寻觅神女,却只见到悲啼哀号的老猿。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讨。关于神女的典故,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但在这两篇赋中,都是楚王(怀王或襄王,他们都是昏聩无能的君王)一厢情愿地梦遇神女;后又通过无聊文人的宣扬,遂衍变成一个格调低下的风流故事。这实在是一种悲哀。而诗人在这里就是要通过楚王梦寻神女而偏遇老猿的描写来翻这个旧案,还其本来面目。这四句与前三句的描写形成强烈反差,表面看来颇不和谐。但是,这种表面上的不和谐却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和谐:雄奇壮丽的巫山决不是楚王寻欢作乐的场所,恭候他的只有哀啼的老猿!这是对楚王遇合神女传说的否定,更是对封建权贵的无情嘲讽。这四句写得幽怪凄冷,充满了离奇荒诞却又极为现实。李贺因诗中常写神仙鬼魅题材而被宋人钱易、宋祁称为“鬼才”,其实,有些神鬼的描写,反映和表现的却是社会的现实一--种经神鬼折射的现实。
结尾两句,写峰头的神女祠高耸云端,似与月宫为邻,祠旁寂寞无人,时有红红的椒花飘落在湿云浓雾之间。这两句关于神女祠的描写,在幽冷凄艳中透出一种神圣、庄严、肃穆和静谧。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楚魂寻梦”而偏遇老猿吧!
杜牧称颂李贺的诗是“骚之苗裔”。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屈原《离骚》、《九歌》的深邃、幽隐、曲折、婉丽和想象奇特、富于幻想的艺术特色对诗人风格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