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滩(二首)


【原文】:

上滩嘈嘈如雷霆,下滩东来如建瓴。

瞥过前山才一瞬,鹧鸪啼处到崆岭。

兵书峡口石横流,怨敌江心万斛舟。

蜀舸吴船齐着力,黄陵前去赛黄牛。

【原文作者】:王士祯

【鉴赏】:

新滩又名青滩,在今湖北秭归县东30里。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由香溪至庙河一段,由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三个峡谷组成,牛肝马肺峡最险。新滩就在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宋陆游《入蜀记》云:“新滩南岸曰官漕,北曰龙门。龙门水湍激,多暗石,官漕差可行,故舟率由南上。然石多锐,易穿船,为峡中最险处。”明嘉靖二年(1523),久雨山崩,两岸壁立,大石横填江心,水势更加湍急险恶。《新滩》这两首诗,就是写乘舟经过这段水程的情景,是作者康熙十一年(1672)充四川乡试正考官事毕由水路回京经新滩时作。

第一首写新滩水流湍急和舟行之迅疾。开头两句全用比喻,读来惊心动魄。上句用雷霆比喻上滩湍急的江水与两岸和江中的岩石相激发出的巨大响声,下句用“建瓴”形容下滩水势落差之大,如同从高处向下倾倒一般。“嘈嘈”形容声音嘈杂。“建瓴”即高屋建瓴,是把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的意思。“建”义为倾倒,“瓴”是瓦沟。这两个比喻把水势的急猛,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变得可见可感,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

水急,则舟顺流而下,其行如飞。“前山”指新滩两岸的山。因为舟行疾速,两岸的山一晃即逝,所以诗中用“瞥”而不用“看”,选词极得神理。能听到鹧鸪声声,足见其地已远离水声如雷的新滩,然而这样长的一段水程,却在一眨眼之间即已过去,其舟行之迅疾,可以想见。鹧鸪声声的宁静境界,又把新滩水势的倾泻直下、汹涌激荡,反衬得更加强烈,使舟行者回味刚才所见新滩的奇伟景象,更加感到它的震憾人心。

第二首写兵书峡的奇观和舟行的艰辛。《名胜志》说,兵书峡是诸葛亮藏兵书的地方,望去象是书卷一般。此或民间传说,可见人民群众对诸葛亮的热爱与崇敬。“石横流”指兵书峡口岩壁上的一块大石,形似宝剑,横阻江流,称为宝剑峡,如同大船的怨敌,像是专与大船作对。开头两句全用白描,写出兵书宝剑峡的奇险景象,以引出下面两句。

由于巨石阻江,水流湍急,舟行极险,万一不慎,就有倾覆的危险,所以大船到此,船工们都分外紧张起来。“齐着力”三字,即刻画出船工们同心合力、紧张地与江流搏斗的场面。“蜀舸”指由四川出峡的船;“吴船”指由江南入川而今又出峡回江南的船。末句写过了兵书宝剑峡以后船行的轻快和船上人们的欢欣。黄陵即黄陵庙,又名黄牛庙,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八十里黄牛峡的黄牛山下,庙内有神龟和金莲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云:“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赛”是祭祀酬神。船到黄陵庙,已经过完整个三峡(西陵峡在最东)的险恶水段,以后即可顺利到达目的地,所以自然要祭祀黄牛庙的神灵,答谢神灵庇佑,庆祝舟行平安。这句语调轻快,洋溢着人们战胜险滩恶浪后的喜悦心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