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千弱水竟谁探,巨泽苍茫势远涵。
万顷光分浓淡碧,一奁影划浅深蓝。
群飞白雁翔初起,对舞文鸳浴正酣。
极目寥天明月好,清辉彻夜浸寒潭。
【原文作者】:祁韵士
【鉴赏】:
这是一首清代诗人祁韵士描写赛里木湖风光的七律。作者于嘉庆九年(1804)谪戍伊犁,是年七月十四日路经三台时作此诗。三台为到伊犁的必经之路,旁有湖泊,人称三台海子,即赛里木湖。它是新疆最大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2073米,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面积450多平方公里,水深处可达90余米。东北隅有二小池,俗称海耳。东南隅有三岛,以近南岸者最大,上面原建有龙王庙,现毁。四周群山环抱,古松参天,雪峰倒影,景色清幽。元初道士邱处机应当时率兵西征的成吉思汗的邀请,由山东经蒙古、新疆前往撒马尔罕,就曾路过赛里木湖,并以“天池”名之。清代洪亮吉曾称此处是“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还是作者在《万里行程记》里描写的较为具体:“四面皆山,中有一泽,呼为赛里木诺尔(湖),汇浸三台之北。青蓝深浅层出,波平似镜,天光山色,倒映其中,倏然万变,莫可名状。时有鸳鸯、白雁往来游泳,如海鸥无心,见人不畏,极可观也。……牛羊牲畜,烂漫若锦,睹此境界有海阔天空之想。”林则徐过此,又给美丽的赛里木湖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土人言,中有神物如青羊,见则雨雹。”可以说,作者这首诗是赛里木湖风光的真实描绘。
此诗起句突兀:“三千弱水竟谁探?”寥阔而神秘,引逗读者急看下文。弱水乃《史记》、《后汉书》所载西域地名,皆指西方绝远处。三千,概言其广。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来探此“苍茫涵远”的“巨泽”的人是屈指可数的。这一发问把作者躬践斯地的自豪感也就显露无遗了。
对仗工稳,用词确切在这首诗里显得很突出。请看颔联表时光的“光”对“影”;表颜色的“碧”对“蓝”;同是反义词,一为“浓淡”,一为“浅深”,何其工整!这足以使人们体会到赛里木湖的风姿。数量词“万顷”对“一奁”,更见匠心。万顷言其广远,上承“三千弱水”,一奁,言其明净。奁,本是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此处用为量词,既见湖水如镜,又可下启正在沐浴梳羽的“文鸳”。
作者在尾联出句注曰:“时中元(七月十五日)前一夕”。七月十四的月亮已经够亮的了,自有“清辉彻夜”。潭,指湖,这里只是为迁就韵脚而已。前冠一“寒”字,是由作者亲身体会得来:岂不闻新疆谚云:“早穿皮袄午穿纱,夜里围炉啃西瓜”?此语虽有夸饰,但新疆日夜温差较大也是实情。
作者紧扣题目,寸步不离。八句中无一不是在“观”,无句不是言“海子”。远望“三千弱水”,“巨泽苍茫”;近看“光分浓淡”、“影划浅深”;天上有群飞的白雁,水中有对舞的文鸳;从白天的“光”、“影”到夜间的“明月”,都从作者眼中写出,都是“海子”引发出来的诗句。
今天的赛里木湖,湖中养鱼已达16种之多。湖滨地势平坦,绿草如茵。每当7、8月间蒙古族和哈萨克族常在湖滨草地举行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摔跤、赛马、姑娘追等活动。赛里木湖,正以它新的丰采招呼着四方的游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