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防行


南州一雨六十日,所至川源皆泛溢。

黄河适及秋水时,夜来决破陈村堤。

河神凭陵雨师借,晚未及晴昏复下。

传闻一百五十村,荡尽田园及庐舍。

我闻禹时播河为九河,

一河既满还之他。

川平地迥势随弱,安流是以无惊波。

只今茫茫余故迹,未易区区议疏辟。

三山桥坏势益南,所过泥沙若山积。

大梁今世为陪京,财赋百万资甲兵。

高谈泥古不须尔,且要筑堤三百里。

郑为头,汴为尾,准备他时涨河水!

刘迎

刘迎生当金代中叶,以诗名世。时金、宋相互妥协,各自偏安一隅,金世宗大定年间经济一度繁荣,素有“小尧舜”之誉。诗人生逢其时,往往有感而发,表现了对繁荣背后所掩盖的社会矛盾与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这首七言歌行正是如此。

“南州一雨六十日”八句,写南州诸地阴雨连绵,一下六十天,以致川源到处河水泛滥成灾。加之黄河决堤,大雨凭陵,没有一刻停息,致使一百五十村庄田园淹没、庐舍荡尽。实写洪水泛滥,造成特大灾害。“南州”指金朝的南方诸州,即今河南一带,是金朝统治下的最南边。“川源”,指大小河流。“泛溢”,泛滥成灾。“陈村”,地名。《史记》记载河决于王村,陈村似在王村附近。“河神”、“雨师”,均系传说中掌管河流、操纵晴雨的神灵。“凭陵”,凭借,依仗。“晚”,傍晚;“昏”,黄昏;“晚未及晴昏复下”,犹言大雨滂沱,连绵不绝,没有一刻停止的时候。

“我闻禹时播河为九河”八句,写远在大禹时代就治水,分散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安流而无惊波;至今尚未改变那见识短浅的议论,以致“所过泥沙若山积”。“禹时”,大禹治水的时代。“播河”,分散河流,《尚书·禹贡》有“北播九河……入于海”之说。“之他”,至(到)其他的河流。“迥(jiǒng)”,远,遥远。“故迹”,指禹治理九河的遗迹。“区区”,见识浅陋的说法和论调。“疏辟”,疏导、沟通。“未易区区议疏辟”意思是大禹时九河已成故迹,循其旧迹疏通河道、导引洪水很难奏效,致使泥沙淤积。“三山”,山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古代黄河决堤,这里常常受灾。

末六句,全系作者议论。意思是说一味泥古,筑堤保护汴京安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大梁”,即开封(汴梁、汴京)。金主完颜亮定都中都(今北京)后,改北宋故都汴梁为南京以为陪都(即陪京)。“泥古”,拘泥于古人成说为定论。“尔”,指疏治河流的方式。“郑”,郑州。“汴”,汴梁。当时从郑州到汴梁修堤三百里长堤以保护汴梁安全。最后一句已经是作者的愤激之语。其实河决之后,平地筑堤毫无用处。

刘迎师法江西诗派,是金代中叶著名诗人。其七言歌行颇能反映社会现实,诗风雄放、气骨苍劲,往往有为而作、有感而发。《河防行》全诗以议论为主,阐发了自己黄河只能疏导,不能堵截的观点。学习苏东坡,不仅以议论入诗,诗歌不仅具有议论化而且带有散文化的特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