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齐力㔉孱颜,身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王禹偁
畲shē田,指用火种刀耕的方法来耕种土地。即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的原始耕作方法。唐·元结《谢上表》云:“臣见招辑流亡,率劝贫弱,保守城邑,畲种山林,冀望秋后少可全活。”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诗:“瓦卜传神语,畲田费火耕。”王禹偁当时贬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团练副使,看到商洛一带山农采用畲田方式,并且边干边唱,可以鼓动生产,惟歌词过于粗俗,便作诗倡导,在当时大约会起到示范作用罢。
诗写多人齐心协力在高峻的山岭上劳动。“㔉”zhǔ,砍,削。“孱颜”,孱通“𡺎”,险峻高耸貌。李商隐《荆山》诗:“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汉书·司马相如传·大人赋》“放散畔岸,骧以孱颜”。颜师古注:“骧,举也。孱颜,不齐也。”亦指高峻的山岭。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周王止化惟荆蛮,汉武凿远通孱颜。”诗次句承上句一边听田歌一边齐力劳动。“田歌”,指畲田歌(调)。经过“齐力”和“手莫闲”的劝说后,转出新意:“各愿种成千百索。”“索”,本义是粗绳。《书·五子之歌》其一:“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引申为链子。汪元量《莺啼序》词:“铁索千寻,漫沈江底。”诗作者自注说:山中的田地不好以亩计算,老百姓便用长绳子来测量,自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各愿种成”说家家都愿多种,故有结句虚中寓实的想像:“豆萁禾穗满青山”。“豆萁”,豆的茎秆。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应说诗绘出的这幅美景尚在制作中,但它给人以实感,仿佛就在眼前。虽只七个字,却有“尽而不尽”之妙,而且结得贴切、自然,水到渠成,表现出绝句的起承转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