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司马池
猴猫图卷 北宋 11世纪 易元吉 绢本设色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行色一词,源于《庄子·盗跖》。孔子访盗跖,吃了大亏,失魂落魄地回到鲁国,迎面碰见了柳下惠,柳下惠见他狼狈的样子,便问:“车马有行色,得微(非)往见盗跖?”这便是行色一词的来历。
诗人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父亲,曾在安丰(今安徽寿县)监酒税。安丰有个芍陂,是一片大水塘,是有名的水利工程,又是交通渡口,来往的人很多。“远陌”是长途,“初穷”是刚刚走完。这些南来北往的客人,神情萧索,别人对他是那么冷淡,他对别人也漠不相关。其表情比陂水还冷,比秋天还要凄凉。所以,他用“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十四个字,概括了出来,这便是“行色”,写得举重若轻。
后二句则是补充,幸亏画家没有将这“行色”画将出来,否则,一瞧见它,心里会难受一辈子的。张耒曾在《古史集》中称赞说:“梅圣俞尝言:‘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诗有焉。”评价十分肯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