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
这首小诗通俗易懂,而其揭示的社会矛盾,却具有普遍性。如唐代诗人孟郊《织妇词》就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之句;郑谷《偶书》诗也有“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的感慨。他们对劳而无得、不劳而获的不公现象作了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主观评价。梅尧臣的《陶者》别具一格,以其特有的冷峻而深含批评的锋芒。
陶者,指的是烧制盖房所用之瓦的劳动者。他们辛苦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门前的泥土,因烧瓦而几乎被挖尽。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他们所制之瓦一定多得难以数计。但与此相对的是,他们住的却是茅草屋,自己没有用上一片瓦。而那些手指连泥土都未沾过的剥削者们,却住着宽大气派的屋子,陶工们的劳动成果,成了他们屋上那如鱼鳞般的瓦片。对此,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而透过双重对比与衬托,褒贬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寓于诗中的浓烈情感,需读者对看似客观的描述作深沉的思考方能体味;而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参与,更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而当我们吟咏此诗时,或许会进一步反思自身,想想是否存有不劳而获的念头?对于社会上辛勤劳作的人们,是否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以种种不正当方式获取私利的人,是否应当嗤之以鼻?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读此诗的意义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