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月渐上我席,瞑色亦稍退。岂必在秉烛,此景已可爱。
梅尧臣
这首描写舟中月夜情景的诗歌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全篇都用仄声字(即上声、去声、入声字)写成,没有一个平声(今天的阴平、阳平中有许多古时读仄声)。据《西清诗话》说,庆历六年(1046)梅尧臣去见晏殊。临别时晏殊说,古人有全部用平声字写成的诗,可惜没有全部用仄声字写成的。于是梅尧臣便于别后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近体诗讲究一定的平仄和对仗,否则便为拗体。宋人为了追求诗句老练、音节顿挫、响亮,爱在诗中使用拗句,甚至全篇皆拗,或者使用仄声押韵,故意造成一种劲健、瘦硬的风格。梅尧臣的这首诗,在景物描绘上的成功和字面上的基本对仗使人感觉到它是一件艺术品,非精心锻炼难以奏效。这种诗风对后来的诗人很有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