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陶弼
这首七绝描绘的是诗人站在长沙碧湘门城楼上凭高远望的景致。全篇所写景物皆是远景,却未着一个远字,作者高超的描摹技巧使人折服。而且这首诗采用了“对结”格,也就是后一联对偶的格式,这是七绝中较少见的。有对仗之工稳,而无呆板、阻滞之弊,很见功底。
前两句写城中夏日的风光:长沙城内树木葱郁,因是远望,故着一“烟”字,称“烟树”。又因树木层叠,高下错落,是为“绿波”。以一“漫”字相串连,使读者清晰地看到无所不在的绿色成为长沙城中的一切景致的主色调。漫溢的绿色中,那“几万”楼舍高台隐现其间,使“城中烟树”的美丽景象更加壮观。这两句单行,却合写一景,衔接得很巧妙。
后两句对仗,却是分写两件事物。上句“天阔鸟行(音航)疑没草”,将远望的视线转向城外。在广阔天空下,鸟儿成行飞行,渐渐地没于远处的绿草之下。用一个“疑”字写出视觉效果上的错觉。“鸟行没草”其实是一个缓慢的飞行过程。正是因为“天阔”所以不见鸟行远飞,而“疑”其“没草”。可以想见,鸟行最初飞起时,是须仰视才见的,渐渐地它们飞向远方,飞行高度未必变了,但人的视觉高度却必然显得越来越低,仿佛鸟行贴地而飞,最后以至没于草。此句以时间的推移来写空间的广阔,十分巧妙。
第四句“地卑江势欲沉山”是写远望城外的湘江之景。湘江流经长沙这一段,而长沙的位置较低,与远处的湘水相比较,视觉上好像连山峦也要陷进去一般,所以说“欲沉山”。作者在另外一首诗中也说过“远水欲沉城”(《公安县》)的话。“沉”这个字用得好,“欲沉”连用就更有韵味,把握住了沉而未沉的动感,把烟水浩莽的湘江气势写足,看似平实、寻常却蕴含着宏伟壮观。
本诗景物的层次通过句式的变化而逐渐清晰,和谐地统一于“碧湘门”这一看点之内。在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中,有一股雄浑豪逸之气,使读者在空间变换之中,感受到时世推移的苍茫无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