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曾巩
首句“海浪如云去却回”,从视觉角度来写楼前的景色:海浪像白云一般,奔腾万里,去了又回来。以“去却回”,写海浪奔涌之状,极妙!它生动地表现出浪潮拍岸、前仆后继的气势。这里诗人选取了风云变幻的顷刻,给人一种力与动之美,写得极有气势。
次句“北风吹起数声雷”,承上,从听觉的角度来描绘雷雨骤起前的情态:突然北风吹过,挟带着几声震耳欲聋的雷鸣。“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仿如雷声是被北风吹起的。这为眼前景平添了几分赫然的声势与壮美。风是雨的头,诗人捕捉到雷雨前的这一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为后面的文字作好了铺垫。
第三句“朱楼四面钩疏箔”,一转,写出楼上之人(亦即诗人)的出人意料之举——敞开四面的窗户。“箔”,是用苇或秫秸织成的帘子。“四面钩疏箔”,是指楼上的人把四面窗户上悬着的疏帘用钩挂起。按常理说,风雨骤至,本当关门闭户,但诗人却偏要卷起四面的窗帘。这是为什么呢?下句就是答案。
第四句“卧看千山急雨来”,这便是敞开窗户的原因,同时也道出诗人的豪情。原来他是要欣赏“千山急雨来”的情景,是要看“急雨”冲刷过的重峦叠嶂,是要享受那“急雨”冲破乌云的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这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好。它把诗人那种处惊不变的雍容气度表现得鲜活生动,并且在本句中起到以静衬动、跌宕起伏的妙用。
考察诗意,这“西楼”,即诗中之“朱楼”,当是依山面海的,西楼即相对于东面的海而言。写景,由海而至楼前,至楼侧,直至楼中之人。诗人选择了浪卷、风吹、雷鸣等骤起之势,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描绘出海滨特有的骤然而至的壮美情景,并显示出诗人的胸襟。全诗气势磅礴,而又不失容雍之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被人认为“短于韵语”(陈诗道《后山诗话》),其实不然。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即指出:“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七言绝句更有王安石的风致。”据此诗看来,钱钟书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