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
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
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昭君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汉元帝时她入选后宫,数岁不得见帝面。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求和亲,昭君丰容靓饰,自请嫁于匈奴。元帝睹容大悔,而又留之不得,遂行。入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阔氏(事见《后汉书·南匈奴传》)。
北宋时,辽、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劄记》)。诗人们借汉言宋,自然想到汉代的明妃,利用汉代明妃的事,对大宋王朝屈辱求和的政策加以批评。王安石此诗写于嘉祐四年(1059),作者时任提点江东刑狱。原作两首,此其一也。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等人,皆有和作。王安石的这首诗,刻意突出明妃爱国思乡的感情,并把抨击的矛头直指荒淫的统治者。
“明妃”以下八句,着意刻画明妃的美貌与对汉朝的留恋。其中,前四句,着眼于明妃本身,对她加以直接刻画:当明妃初出汉宫的时候,泪珠儿湿润了春风(“春风”,喻女子面容之美。如白居易《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鬓脚低垂;徘徊不进,回顾自己的身影,因过度悲伤而面色惨淡,就是这样还引得君王难以克制自己的情感。这样写来,就把一个将离别祖国的美人对祖国的深情,表现尽致。后四句,着眼于汉元帝,对明妃的美貌加以侧面烘托:元帝送走明妃归来之后却责怪画家,像这样入眼的美人我平生未曾见过,她的意态(指体态、容貌、举止、风度等)从来没见你画成,当时就把毛延寿给错杀了。“毛延寿”,汉元帝时的宫廷画师。汉元帝宫妃极多,他就叫画师把她们每个人的相貌绘制成册,以备召幸时依图挑选。宫妃们为求见幸,多以重金贿赂画师。只有明妃不肯,因此毛延寿故意把她画得很丑。等到明妃自请和番之时,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但已追悔莫及。退朝后,元帝一怒之下杀了毛延寿等人(事见晋人葛洪《西京杂记》)。此事不见于《南匈奴传》,未必可信,但历代文人都乐于称道。王安石也只是借此来烘托明妃的美罢了。而且,这样写也为明妃“失意”的悲剧性结局,作好了铺垫。
“一去”以下六句,写明妃出塞后思念故国亲人的感情:一离开汉王朝心里就知道再也回不来了,可怜穿尽了汉宫的衣服(这是不忘国家也);写信打算问问汉王朝的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来飞去(用鸿雁传书之典,言年年空盼也)。突然万里远的家中传来消息,叫我在匈奴人住的毡帐中好好生活,不要挂念他们。这里,写及明妃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于是明妃的形象就不仅是可悲的,而且还是可敬可爱的。
最后两句,是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阿娇”,即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失宠后被武帝幽囚在长门宫。“人生失意无南北”,陈阿娇的失意,与王昭君的失意,从本质上看并无不同,她们都是受害者。制造阿娇悲剧的是汉武帝,酿成明妃悲剧的自然是汉元帝。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无真正之爱情的缘故,才导致明妃含恨远去。这一观点,在当时可算是惊世骇俗了。
这首诗的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在王安石的诗中,可谓别一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