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王安石
“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她“工诗善书,强记博闻,聪明过人”,“不自高显”(王安石《长安县太君墓表》)。仁宗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使辽。在出使之前,王安石写了这首诗给她看,故云“示”。此年,王安石恰四十岁。
首联,写出离别之时相逢的悲怆。头一句道出了人之常情。“离别”本是令人愁苦的,更何况是在感情容易冲动的“少年”时期,那就愈加令人心情沉重、黯然销魂了。第二句,就有点奇峰突起、出人意表了。“老去相逢亦怆情”,怆者,悲怆、凄怆也。“相逢”当喜,可言“怆情”?关键是在“老去”二字。此时王安石四十岁,仕途奔波,虽不能说失意,但到了不惑之年,总有些大志未酬的感慨。这种感慨几乎无人可告,在手足情深的妹妹面前,方可一吐为快。此其一也。相见不易,偶然相逢,自不免喜极而悲,分别多年,双方已是容颜衰老,一见之下,更是感叹歔欷。此其二也。“少年离别”,总觉得相见有期,因而尽管离别时依依难舍,但总还可以自持;年老之人离多会少,思及见一次少一次,那暂短的相逢,只能令人备觉伤感。此其三也。理解了这三层,方算真正理解了“老去”一句的分量。
颔联,写出兄妹聚会的温暖气氛。“草草”修饰“杯盘”,可见只是一些家常便饭,“昏昏”修饰“灯火”,正好在这昏暗的灯光中,促膝谈心。王安石在为这位妹妹写的《墓表》里称赞她“衣不求华,食不厌蔬”,这里写的,正是她朴实无华的生活。她是在用特有的俭朴而又真诚的方式,对难得归来、又要匆匆离去的兄长,表达欢迎和送别。“供笑语”和“话平生”,简言其席间正好谈笑生风,灯下方能推心置腹的谈话。这两句选择家庭生活的细节,运用恰当传神的词语,创造出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突现出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相聚的欢乐;同时也以实证的方式,说明那“老去”亦怆情的真实。
颈联,转而道出诗人的感慨:我正为兄妹被湖海阻隔、多年不见而自伤自怜,想不到又要突风冒沙,出使万里之外的异国。“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极言距离之远。“湖海”极言阻隔之深;“尘沙”,极言远行之苦。“自怜”与“又当”使两句贯通一气,更使人觉得别易会难。尽管诗人“自怜”,但作为政治家他还是决然前行。
灼艾帖 北宋 11世纪 欧阳修 纸本墨书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尾联,诗人以满腔的自信,来安慰妹妹:到大雁南飞的秋天,我会寄信来,把重逢的日期告诉你。“后期”是以后相见之意。“雁南征”,用大雁传书的典故。这两句既是对妹妹的安慰语,也是此行定然完成使命的自信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这正是大政治家王安石与他的妹妹分别时要表达的兄妹之情。
全诗,写得语言凝练,对仗工稳,蕴含深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