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不止泥路迂,马倒伏地人下扶。
居者不出行者止,午市不合人空衢。
道中独行乃谁子?饿者负席缘门呼。
高门食饮岂无弃?愿从犬马求其余。
耳闻门开身就拜,拜伏不起呵群奴。
喉干无声哭无泪,引杖去此他何如?
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
王令
这首七言古诗,是王令揭示人民苦难的诗篇。诗中描写了饥饿者缘门行乞,富家高门不仅不施恩,反而将他赶走,从而表现出对饥饿者极度的同情。
“雨雪”四句,写当时的天气情况,为饥饿者行乞予作渲染。天气寒冷下着(“雨”作动词用)大雪,道路上泥泞难行;连马倒伏在地也要人来扶;一般居民都不外出,行旅之人也停止了行进;时当中午,本不应当连赶午市的人都没有,但是大街上却看不到一个人的身影。这四句把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尽皆写出,为饥饿者行乞作好了铺垫。
“道中”四句,写恰在此时,出现了一个饥饿行乞者。在这连个鬼影都看不见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的是谁啊?是一个身背席片、缘门呼告的行乞者。看到高门(即显贵之家)他想难道能没有一点丢弃的食物?他只希望跟在犬马后面,找点剩下来的食物,聊以充饥。这几句将饥饿者行乞求活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可怜。试想,在天寒大雪、街上空无一人的环境中,出现一个踽踽独行的乞讨者,他竟想用高门显贵人家喂马喂狗的剩余物来充饥,这是何等的令人残不忍睹,令人可悯、可怜。
“耳闻”四句,进一步描述乞讨的结果。在饥饿者的呼号声中,显贵人家的门打开了;他闻声连忙下拜,伏地不起,乞求给点吃食;但结果却是遭到群奴的呵斥(“呵群奴”是因为押韵而倒装,意为“群奴呵”),叫他滚蛋;他喉干无声,欲哭无泪,只得拄着拐杖蹒跚离此而去,到其他地方又会怎样呢?作者明知到其他地方他也乞讨不到食物,结局一定很悲惨,但故设此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这样就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结尾二句,抒写自己见此情景的感慨。“路旁少年”正是作者自己。见此情景,“无所语”没有什么话好说。这正说明他的心情沉重说不出话来。直到“归来”之后,铺纸展笔记述此事时,“还长吁”,还不觉长叹几声。
这首诗,形象地揭示出一幕人间悲剧,饱含着作者同情的泪水,读来使人伤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