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
这首诗写于仁宗嘉祐六年(1061)廿四岁的苏轼出任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弟苏辙送他至郑州,返回京城开封时,写了一首诗《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依原韵写《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渑池,今属河南省。
诗开头四句,针对苏辙诗中的怀旧之情发出的哲理性议论。但用了形象的比喻,讲人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像一只鸿雁南来北往,泥上偶然留下脚爪印,转眼又飞走了,痕迹也很快消失了。第二联很为后人欣赏,以鸿雁留痕的艺术形象讲了人生哲理,并用了流水对的形式,使行文透达有气势。此后便成了惯用成语“雪泥鸿爪”。
第三联和答弟弟诗中的“旧宿僧房壁共题”一句,苏辙在诗中注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苏轼兄弟二人从前在渑池县中的寺院投宿,又把诗题写在寺墙上。这些往事使苏辙怀念。苏轼和道:“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意思是如今老和尚已去世,只剩下新建的埋葬骨灰的塔;当日题的诗句,如今因墙壁败坏也无法寻到了。这里以对仗句写出人生变化,自然推衍的规律,语气中透着达观。
尾联又引出一段往事:那年二人路过渑池旁的崤山,道路崎岖颠簸,马累死了,改赁了小驴;路长,人乏,跛驴嘶叫,此事还记得吗?蹇,行走困难。此处以往事多艰作结,虽扣文题“怀旧”,与全文呼应,但旨在鼓励弟弟,过去的不必怀念,而是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富有乐观的精神,向上的情蕴。
谢赐御书诗表 北宋 皇祐四年(1052) 蔡襄 纸本墨书 日本东京市书道博物馆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