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苏轼

这首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时年三十六岁,因不满新法而批评,遭当权者攻讦,于是请求外任,七月离京,途经镇江金山而作。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前八句,写金山寺形胜。首二句写金山寺地理位置,在长江边。长江源头与岷江,下游入海。“我家”、“宦游”二词将个人出门求仕,思家之情纳入山水之中,暗点了本诗题旨。汪师韩称“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苏诗选评笺释》)。“闻道”四句写金山寺旁长江的壮观景象——时而潮涌浪翻,时而水落沙出,金山出没在万顷碧波之中。“中泠”泉水名,金山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形容金山巨大突兀。以上六句有古有今,有虚有实,意象开阔。而“波涛出没”又寄寓了自己仕途的感慨。“试登”两句,收束一层,用“望乡国”呼应开头“我家”,照应篇末“有田不归”,揭示了主题。“青山多”与“望乡国”相连,是嗔怪青山遮望眼之意。为诗的主旨又浓抹了一笔。

第二层中间十句,写登山所望昏夜的江景。从第一层的“望”字展开笔墨。绝顶所望——落日余辉,碧波万顷,细浪粼粼,赤霞映天。此时水天辉映,十分绚丽。一会日落月升,天黑火明,鸟雀惊飞。这景色中包蕴着“羁愁”,满怀着“怅然”,而“寻归楫”再次点出思乡归隐的题旨。“靴文”形容细浪粼粼,“鱼尾赤”形容晚霞如红色的鱼鳞,比喻新颖贴切。“初生魄”即初三,苏轼来游正当十一月初三。“非鬼非人竟何物”用疑问句写所见的江心炬火之怪异,以悬念作结,引出下文。

第三层最后四句,诗中的“江神”既是捣开“炬火”为何物,更写江神嗔怪:江山如此之美,为何还不归山?以浪漫主义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归乡遁隐的题旨。“如江水”指对江水发誓。

此诗构思巧妙,诗题“游金山寺”,并不以金山寺景物为重点,而以旷远之景交织思乡之情出之,取得了高旷绵邈的艺术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