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二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苏轼
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被贬官黄州时。陈季常,名慥,别号方山子,四川眉州人。其父陈公弼为凤翔知府时,苏轼为凤翔签书判官,与季常此时相识。苏轼谪居黄州,季常也遁隐黄州之岐亭,常相往来。朱陈村,一村内仅有朱陈二姓,世为婚姻。
此诗是苏轼见陈季常所藏的“朱陈村嫁娶图”所作的题画诗。
第一首从画本身展开笔墨。首句以疑问句出之,问这幅画是出自何年,是哪位大画家画的?“顾陆”指晋代名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善绘人物。在诗中是代指画画的人是丹青妙手。“画作朱陈嫁娶图”扣住诗题,直接陈述。“闻道一村惟两姓”再次点明“朱陈村”,“闻道”一词阐明此事是听说而已。“不将门户买崔卢”,结句是全诗揭示主旨之处,言:朱陈村在嫁娶上不攀名门望族的纯朴民俗,表达了自己不慕权贵的品德。“崔卢”是南朝梁、陈时的贵族。当时和这些贵族结亲,得花钱买卖,谓之“卖婚”。
第二首,从画面展开联想,抒发对农民不幸生活的同情之思。首句“我是朱陈旧使君”从诗题“朱陈村”入笔,联想自己曾在徐州任知州,朱陈村正在徐州萧县境内。“使君”即知州。“劝农曾入杏花村”一句写自己在徐州任上经常深入民间田头,关心民间疾苦。“杏花村”与朱陈村毗连。后两句笔锋一转与现在“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之情。苏轼对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一些流弊,如要农民把稻谷实物卖钱缴税,加重了农民负担的作法深为不满,曾上书、写诗直斥,以至被弹劾入狱,后贬居黄州。“县吏催钱夜打门”一句,就是直斥当权者逼农民以钱纳税之弊政。语含愤激讽怨。
此诗以前后对比手法,表达了自己“宽民”理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