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见吴山横,暮色吴山从;
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嵋。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苏轼
法惠寺,故址在今杭州清波门外,本名兴庆寺,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
吴山,一名胥山,又名城隍山,在今杭州市内西南角。从,古通纵横之纵。
此诗前半首先写诗人多次从寺中登阁,远眺吴山,因光照的明暗不同,白天看到它蜿蜒地横在眼前,而黑夜中则视线模糊,看不周全,但见高处,所以觉其非横列而系纵立。作者《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与此相似,可以互证。不过同是看出山形之变化,此篇是由于时间之有异,而彼篇则因为角度之不同而已。接着,在诗人想像中,吴山被人格化了。她犹如一位佳人,女为悦己者容,所以便在各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中,为能够爱赏她的人,做出千姿百态。作者《和何长官六言》云:“青山自是绝色,无人谁与为容?”又《次韵答马中玉》云:“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均与此诗同意。以下由写山进而写阁和建阁的人,却不从正面落笔。横翠阁自非一座空屋,说它空洞无物,乃是赞美建阁人虽然修起了这座美好的阁子,其中当然也有陈设,但并不影响他之无挂无碍,四大皆空。所以只余有情的青山横列阁外,似为之为装饰而已。
诗的后半由于观赏杭州春天的美好景色,更加怀想难以回归的家乡。又由朱阁雕栏之易朽,想到光阴之短促,生命之无常,而致慨于若干年后,不仅自己早已去世,横翠阁也当不复存在。后人来游,恐怕只能找到仍然横列的吴山了。情致缠绵,有余不尽。
从布局上看,此诗前八句,五言,侧重写景;后十句,七言,侧重写情。前十二句,四句一转韵;中隔以雕栏二句,复以四句转一平韵为收,于整齐中见变化,而且声情相应。思乡的悲凉之感与处世的旷达之怀达到了巧妙的平衡。它与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的思路和风格都很接近。苏轼是欧阳修文学事业出色的继承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欧苏师弟诗学的传承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