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于汴京之时。惠崇是能诗善画的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
题画诗一般来讲,多从画面着笔。从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景物——篁竹、桃花、春江、白鸭、蒌蒿、芦芽。这是一幅《春鸭戏水图》。诗中所描绘之景,依次展开,先写地面景——篁竹婆娑,桃花绽放。“三两枝”既是画面,又点明是早春之时,红桃绿竹相映,显得春意盎然。次写江上景——春水溶溶,春鸭戏水。水之绿,鸭之白,不仅色彩鲜明,而且水之流,鸭之游,富有一种动态美。再次写岸边景——蒌蒿(即白蒿,蒌lóu草类)满地,可见岸边湿润;芦荻芽短,再次点明春天。诗人所写的题画诗不仅描绘了画中的景物,而且展示了画中的布局,层次分明。在描绘时以无色之色点缀在画面中,使读者能看到色彩斑斓的春景图,更重要者是诗人运用了联想与想像,将画面的白鸭、河豚写得有情有知,更好地表达了生机勃发、盎然的情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就是联想与想像,是将诗人自己的盎然之情移至鸭子身上,此句移情法,令人感动,遂成名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并不是画面景物,亦是诗人联想与想像,是由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春湖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化用而来。此诗不仅再现画面的景物美,而且创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