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里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如君指上听?

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文艺全才,除文学外,他精通书法、古琴等各门艺术,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其即兴题作往往出口成章又机趣盎然,妙绝千古。

苏轼在黄州时,有位叫彦正的判官朋友送他一把古琴,他在回信中附了这样一首禅家偈语(佛教中的语录)式的诗。

佛教的经典中曾经说过:“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应该是这首诗诗意所本。

一张精致的古琴(一种古代乐器)上能发出悠扬悦耳、动人心脾的音乐声,但一旦将它置于琴匣,琴音顿失;琴是由手指演奏的,若是琴声发自手指,那何不从手上直接倾听音乐呢?作者有意识地采取这一童稚式的提问方式,且只问不答,让读者去体味:古琴所弹奏出的美妙音乐,是古琴与妙指相“合作”的“作品”,离不了任何一方面。读到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我们便迅速领悟诗中充满灵性的机锋和哲理。

《琴诗》在写法上没有采取禅宗经典“棒喝”之类的说理方式,而是举重若轻,脱口而出,在短短二十八字中点出古琴、妙指与琴声的矛盾统一关系(若进一步分析,还揭示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揭示了人们司空见惯,能直接意识到但未必能说出的道理,这需要才思敏捷、心领神会。苏轼不愧是大手笔:他妙手天成、平平淡淡地将这类最易落于“理障”的题材写得质实又机杼独出,理趣盎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