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苏轼
这首诗作于苏轼贬儋州(今海南岛内),时年六十八岁。儋州在宋时是蛮荒之地,气候闷热异常。来此之前,他曾写道:“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到了海南之后,他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生活十分艰苦,他年老多病,心情忧郁。因此开章就写“寂寂东坡一病翁”,“寂寂”以叠词之法,突出了在异地他乡无友无亲的寂寞。“白须萧散满霜风”是对自己年老贬谪边远之地的形象描写,“白须”、“霜”以色彩强调了衰老,“萧散”又强调了孤寂情怀。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句,笔风一转,由萧索孤寂之悲,转到“喜朱颜”,诗面立刻染上了亮色。这“小儿”并非真实情况,因为随侍他的儿子苏过,年已二十八岁,不会把酒红误作为脸色的“真红”。此不过巧作转折之笔,以“小儿”之喜,引出他的“一笑”,而“误喜”与“那知”相连,在“喜”、“笑”二字的表面,更暗示了孤寂、萧索的心境罢了。
但这种心境并非是他被贬海南的全部精神状态,在与当地黎族百姓、当地官吏的交往中,他常因受到照顾关怀而感动。黎族百姓见他衣食缺乏,就常送米送薪,木棉和古贝布等。他也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如办学培养人才、传播内地生产生活知识,把自己的书画作品送给他们。后来,人民为了纪念他,精心雕刻了一幅《坡翁笠屐图》,嵌在儋州东坡书院的墙壁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