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麒麟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人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旌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黄庭坚
范德孺,字纯粹,范仲淹幼子。元丰八年(1085)八月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庆州是当时宋和西夏边境上的军事重镇。“乃翁”:你的父亲,指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知国)和军事家(知兵)。仁宗时,西夏侵扰边境,范仲淹自请出任防务,将其击败,迫使求和。“塞垣”(yuánn,音元):本指长城,后也用以泛指北方边界。范仲淹胸中有许多治国之计,可是连百分之一都没有付之实行,就不幸死去了。范仲淹死于皇祐四年(1052)。“九京”,即九原,春秋时晋国贵族的墓地,此借用。范德孺的二哥纯仁在熙宁七年(1074)及元丰八年两次出知庆州。纯仁胸有权谋,深广难测,敌人都被镇住,不敢乱来。边境居民也就能够耕田种桑,生儿育女,过着和平生活。纯仁虽然御敌的才力有余,但治理国家却更需要他,所以第二次出知庆州后不久,又调回中央任枢密副使。范德孺还很年轻,就填补了父兄留下的空缺,出知庆州。“妙年”,少年。“公”,指德孺。这句是想像德孺到庆州后军容之盛。春风,指元祐二年(1086)的春天,即作诗之时。《孙子·形篇》:“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是称赞德孺有大将之才,不将以智出名、以勇建功放在眼里,也就是善于统筹全局,并不想在个别计谋或战斗中显得突出。箠(chuí,音垂):棍。笞(chī,音痴):鞭打。“羌胡”,古西北外族名,指西夏。
黄庭坚诗以艺术技巧知名,即使对他抱有偏见的人也无法否认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虽然我们也可以将黄诗技巧所体现的实质抽象出来,概括地提升到理论高度,但技巧毕竟是具体的,与作品本身不可分的。所以细读作品,是认识他的艺术的基本方法。
这篇诗就用意论,结构谨严,在全诗十八句中,父、兄、弟各占六句;就用韵论,又故意打破了这种均匀的局面,先是平韵八句,间以仄韵两句,又是平韵八句,换意与换韵参差错综,又与前人之换意就换韵之注重声情相应者不同。这是其创新的地方。
范德孺父兄的功业,久已昭著,而他本人则还是一位少年将领,所以诗篇主要是以父兄烘托他本人,就这一点来说,其作法又与杜甫《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有相近处。杜诗“晚有弟子传芬芳”,即此诗之“妙年出补父兄处”。杜甫夸师傅即夸弟子,黄庭坚夸父兄即夸子弟。但两诗其他方面,却绝不雷同。
秋婴戏图轴 12~13世纪 苏汉臣 绢本设色 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