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二首


次元明韵寄子由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还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

元明,黄庭坚的哥哥大临的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辙的字。元明有诗寄与在筠州(今江西高安县)监盐酒税的子由,庭坚依其用韵次第同作。凌烟:阁名,在唐代长安太极宫内。唐太宗曾令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功劳。这两句是说他们兄弟交好,已有多年,但都在政争中遭到失败,时光像流水般过去了,却没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此诗于元丰四年(1082)春天作于太和县,所以描写春景。古代居官时,将印带佩在腰上(汉代规定县令是铜章墨绶);离职就得解下来。所以欲解铜章,就是要想辞去知县的意思。苏轼在和苏辙《与兄子瞻会宿》诗题中说:“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可见子由是曾经求仙学道的。行问道就是要向子由学道。石友,交谊坚贞如石的朋友,指子由。忘年,年长的人和年少的人交朋友,不计较年龄上的差异,称为忘年交或忘年友。苏辙比黄庭坚大七岁。许忘年,是说料想子由定会同意自己的要求。《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水鸟名,首尾动摇相应,以比兄弟有危急时,互相帮助。子由怀念苏轼,也如自己怀念元明,彼此都以不能同回家园时常相聚为恨。

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东澄江边,是登览胜地。痴儿,诗人自指。晋夏侯济给友人傅咸的书信中说:“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晋朝人以放达为高雅,以勤理官事为痴呆。这里反用其意,说自己办完公事,才在傍晚时分登临快阁。元丰四年至六年,作者任太和知县。朱弦:《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琴师,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他就“破琴绝弦”。琴弦通常染成红色,故称朱弦。这里是为登临时怀念知音的佳人。这位佳人指谁,不详。青眼,晋阮籍能作青白眼,用青眼对待有好感的人,用白眼对待有恶感的人。这里表示对美酒的爱好。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云:“自作语最难。老杜(杜甫)作诗,退之(韩愈)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今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文学艺术来自人类对大自然即客观事物的虔诚的摹仿;作家在对大自然摹仿的同时,不会也不能忘记取法于那些对大自然的摹仿已经取得成功的人。从而出现了古今中外文学所同的用典现象。这本来也是无可非议的。但黄庭坚,却由于自己的独特爱好和修养,对典故十分熟悉,运用起来十分在行,竟将创作中可以用典的情况绝对化,主张作诗应当“无一字无来处”,即提倡诗必用典。这就显然是一种既不符事实也行不通的偏见了。所以他这种主张,自己也不能在实践中完全贯彻。在这两首诗中,不但如“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之类的句子可算得“天生好言语”,谈不上有什么典故,其已由注释中说明的用典诸句也都充实了读者的心灵,而并没有塞给他们一堆谁也不懂的东西。对于黄庭坚,我们似乎可以不必完全“听其言而信其行”。

这两篇诗在布局上各有特色。读前篇,要看它的用笔变幻难测处。首句起得平常,次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到功名蹭蹬,丰富了如水一般流逝的那个半世的内涵。次联只写当前之景,而想念之情自在其中,与上下文似衔接非衔接。三联才正面写相思相寄之情。尾联又回过来,与首联相应。层层转换,无一平笔。而后一篇则首联登阁,次联揽景,三联怀友,末联思归,一气盘旋,无多曲折,而气势豪纵,与前篇之以转折取胜者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