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前,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陈师道

陈师道虽然由于苏轼的推荐,做过几任“教授”之类的官,但他一生一直是很贫困的,以致连家口都不能养活,使妻子儿女随岳丈远赴异地他乡,自己孤影茕茕度日。他有《别三子》诗写与妻儿别离的情景:“……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令人鼻酸。

这首诗乃写与儿女久别重逢的喜悦,但亦可在喜悦的背后窥见心底的悲戚。首二句写得到子女将要回家的消息时的心情,以“去远”的“相忘”,反衬归期日近翘盼的迫不及待。其实远去之后也并未相忘,只是因翘盼无期不像现在急迫罢了。次二句写乍见到儿女时的感觉:儿女已在眼前,但端详眉目却好像有点不认识了。这不仅写出分别多年,幼小的儿女如今已经长大,而且透现出乍相逢的刹那间熟悉而又陌生的心理错觉。再次二句写父子见面悲喜交集的心态:由于高兴极了,原先准备说的满腹话儿却一句都说不出来;同时又止不住泪水横流,泪流尽了才又一笑破颜。联系《别三子》中所写,当时“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诗人思前想后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刻下的重聚毕竟喜不自胜,这种悲喜交加的情感与神态真被这两句诗写得淋漓尽致,最后二句写重逢后“相对为梦寐”(杜甫语)的心境,诗人明知这不是梦,但“忽忽心未稳”,又疑心这是不是真,这种迷离恍惚的心境正是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后的奇幻心理状态。

说这首诗把特定情境中父子重逢的情境写得曲尽其妙并不是夸张的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