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歌


君门如天深九重,君王如帝坐法宫。

人生难处是安稳,何为来此骊山中?

复道连云接金阙,楼观隐隐横翠红。

林深谷暗迷八骏,朝东暮西劳六龙。

六龙西幸峨眉栈,悲风便入华清院。

霓裳萧散羽衣空,麋鹿来游虚市变。

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花人不扫。

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

可怜吴楚两醯鸡,筑台未就已堪悲。

长杨五祚汉幸免,江都楼成隋自迷。

由来流连多丧德,宴安鸩毒因奢惑。

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作者李,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是一位早慧的才子,少年时即以文章谒苏轼,甚得赞赏。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苏轼曾荐之于朝,未果。中年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以诗文为慰,其文喜论古今治乱,苏轼称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其诗亦多涉历代兴亡,诗格清疏淡远,从这首《骊山歌》便可见其端倪。

这首诗主要以唐玄宗(明皇)游幸骊山(华清池)荒淫误国为题材,并旁及前代有关史事,托出一个主题:治国者如若耽于淫乐、流连行幸而荒于国事,那么必然会沦于败亡。此旨此意当然是为当今当朝人君引以为戒也。

此诗从总的角度来看可分三个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着重描写唐明皇游幸骊山的可悲后果,这是本诗的中心与重点;第十七至第二十四句为第二部分:由上述故事引申开来,旁及汉、隋史实;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托现主题化龙点睛。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前四句首先定位帝宫为“法宫”,君王必须坐此理政,天下才能安稳。最后以一设问句对行幸骊山予以质疑,并引出下文。次四句描写骊山行宫之盛:复道连云,高接金阙,楼观绰约,朱碧辉映;并以“林深谷暗”隐喻危机之潜,险象之伏,“八骏”喻帝王之出行,典出《穆天子传》,周穆王以八匹良马驾车巡游。李商隐《瑶池》诗云:“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六龙”系神话中驾日车的六条龙。《淮南子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此处亦指帝王之驾车行幸。再次四句暗写安史之乱起及其后果:第一句写玄宗弃都逃蜀,二、三、四句写当年溢满霓裳羽衣舞曲奢糜非凡的华清宫而今已萧散一空,只有麋鹿来此奔逐。再次四句写诗人三百年后来此的印象:落花满地,无人去扫;夕阳高挂,萋萋青草……一片荒寂索寞的景象。朝元(殿)、羯鼓楼,长生殿,都是当年骊山之华丽建筑物。第二部分前二句约指汉景帝吴楚七国之乱时的吴王濞、楚王戊,他们筑台未就被周亚夫、窦婴之大军消灭。醯(xī,音希)鸡,小虫名,即蠛蠓。古人误以为酒醋上的白霉变成,故名。这里喻“吴、楚”之微不足道。长杨,古宫名,旧址在今陕西周至东南。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馆。秦汉游猎之所。《汉书·成帝纪》曾记载“元延二年冬,行幸长杨宫,从胡客大楼猎”唐胡曾有诗曰:“汉帝荒唐不解忧,大夸田猎废农收。”江都,郡名,治所在江阳(今扬州市)。隋炀帝大筑江都宫苑,定为行都,其后即在此为宇文化部所杀。这一部分就是以这诸多史实说明帝王行幸的可悲下场。从而引出第三部分“由来流连多丧德,不必骊山可亡国”的历史教训,全诗主题则在此点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