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宗泽
宗泽是宋代抗金名将。他是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元祐进士。靖康元年(1126)知磁州,募集义勇,抗击金兵。后任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兵。他多次上书力请高宗还都,收复失地,都被投降派所阻,忧愤成疾,临死时犹连呼过河者三。有《宗忠简集》传世。
这首诗很可能是写他一次出征时赶早出发的情景。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却写出了他能征惯战、谋略在胸、必胜在握的大将风范。
首句紧扣诗题“早发”,写他已率部出发:头上繖幄垂垂,马踏平沙沓沓。“繖幄”系一种罩于顶上的伞盖,从晋代起,大的文武官员出门远行,仪仗队里都有这一专门遮护主官的设备。第二句写沿途所见:“山长水远”写出了路途的遥远,日复一日都是走了一山又一山,跨了一水又一水,不停地行进。“路多花”三字非常绝妙,如果是一般游客,走马看花那倒罢了;而现在是一位出征的大将,尽管前方面临一场恶战,他却能从容不迫地欣赏路边的野花,这便含而不露地写出了韬略在胸的大将气度。接下来“眼中形势胸中策”即一语道破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眼中形势了如指掌;胸中策略游刃有余。这种在临战前夕的从容和自信是决胜的前提,历史已为其做了最充分的证明。最后一句“缓步徐行静不哗”,既是写诗人率领大军前进的情态,更是写成竹在胸、必胜在握的心态,而“静不哗”三字既写出三军纪律的严明:大队军马前行却毫无喧哗:也写出诗人“宁静以致远”的涵养和策略:他要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静”中取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