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廉强搅朔风起,朔雪飘飘洒中土。
雪花着地不肯消,亿万苍生受寒苦。
天公刚被阴云遮,那知世人冻死如乱麻!
人间愁叹之声不忍听,
谁肯采摭传说传达太上家?
地行贱臣无言责,私忧过计如杞国。
揭云直欲上天门,首为苍生讼风伯。
天公倘信臣言怜世间,
开阳合阴不作难,
便驱飞廉囚下酆都狱,
急使飞雪作水流潺潺。
东方日出能照耀,坐令和气生尘寰。
陈东
此诗作者陈东,是北宋末年学生爱国运动有名的领导人。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他正在太学(当时的国家最高学府)念书,南犯的金兵包围了宋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朝廷竟罢免了力主抗金的爱国将领李纲、种师道的职务,打算向金人屈辱求和。面对危局,陈东集合太学生和军民几万人,在皇宫门外示威请愿。在群众的压力下,赵桓被迫恢复了李纲和种师道的官职,击退了金兵的侵犯。但是,投降派犹在当权,金兵入侵的威胁未除,政局一片混乱,百姓日不聊生。就在这年冬季一个下雪天,他与同舍生(同学)在太学里的一个书室“初筮斋”饮酒抒志,写下了这首充满爱国激情的杂言古体诗。
全诗由揭示现实和表达愿望两大部分组成,统统是用比兴寄意的写法。
前八句,描述风雪肆虐、世人冻死而天公不知、也无人上达的情景,比喻当时权奸当道、外族入侵、百姓遭殃、皇帝则蔽目塞听的政局。“飞廉”,传说中的风神,也就是下文提到的“风伯”,都是喻指汉奸投降派,作者以为是他们硬把“朔风”(北风,喻指金人入侵之风)搅了起来;“朔雪”,北方的雪,喻指金人肆虐的酷寒;“中土”,中国;“天公”,老天爷,和下面的“太上家”含意相同,都是喻指当时的太上皇宋徽宗赵佶;“采摭(zhí)传说”,搜集辗转述说的真实情况。尽管作者难以逾越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忠君”思想的局限,将皇帝的怯懦昏庸婉言说成“刚被‘阴云’(喻指权奸)遮”,但看他对卖国汉奸的怒斥,对入侵外敌的愤恨,特别是对“亿万苍生(老百姓)”苦难深重的哀悯和呼吁,确实表现出当时一个进步太学生关切国运、爱憎强烈的激情。
后十句,描述自己不顾一切地要向“天公”告状,以求实现“驱飞廉”、化“飞雪”、“开阳合阴”的愿望,比喻自己请求皇帝能够清除奸臣、抵抗外敌、革新政治、奋发图强的理想。他全以天上之境影射人间之事,使得“阴云遮”的现实世界染上一层带有浪漫情调的色彩。他说:自己虽是不具有向“天公”进言之责的“地行贱臣”(下界小臣,喻指自己的太学生身份),但是私下的忧虑、过分的担心就像那“忧天地崩坠”的杞国人一样,因此不顾一切地要揭开云层,登上“天门”(喻指皇宫的大门),第一个为民请命,告那“风伯”的状。辞气之间,大有越职进言、为国为民、“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概。于是进而设想:“天公”也许会相信“臣言”之忠诚,而怜悯“世人冻死如乱麻”的人间惨象,便能并不为难地“开阳合阴”(放出太阳,收起风雪),驱逐“飞廉”将他“囚下酆都狱”(关进古人想像的地狱),赶快命那“飞雪”化成春水而和缓流淌,这样“东方日出”照耀大地了,自然就叫世界上的气候变得温和如意了。作者一腔拯“亿万苍生”于“寒苦的衷情,祈“天公倘信臣言怜世间”的热望,盼“驱飞廉”、化“飞雪”而使大地回春的激情,在这一气而下的比兴寄意、浮想联翩之中,喷薄而出,火热有力,显示出这位面对“大雪”而心忧天下的太学生具有屈原《离骚》式的爱国激情和神驰天地的浪漫想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