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


小醉初醒过别村,数家残雪拥篱根。

枝头有恨梅千点,溪上无人月一痕。

吴可

吴可的这首七绝,写于其辞官之后客居异乡时。

诗题“晚春”,而诗写“早春”景色,此误当为传抄之讹所造成,并不影响我们对于诗中所写情景的理解。

首句叙写诗人“过别村”的情态。诗人因为郁闷不平而醉酒,又因小醉初醒而更加愁绪难解。为什么会这样?这在“过别村”三字中已有所暗示,令人意会到“在己村”无法消愁,而要到其他村庄寻找什么以解忧的内蕴。

次句接写诗人“过别村”之所见。“数家”写“别村”的萧疏全景,“雪拥篱根”是写“数家”的清冷细景,再着一“残”字则点明是“早春”特景。全句写得意象鲜明,而境界苍凉,诗人“过别村”寻找的什么景象初步得到显现。由于此句中“残雪拥篱根”的描写能抓住冬去春来的景色特点,所以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古苔留雪卧墙腰”,《一萼红》词“墙腰雪老”,都从此句语意变化而来。

第三句,进层描写,凸现诗人所要寻找的主体意象——“梅”。“枝头”、“梅千点”,极写梅花之迎春怒放,与“残雪拥篱根”相映争辉,从而点明“过别村”苦苦追求的情感寄托物。“有恨”二字,则与“小醉初醒”相呼应,将主观感情移之于梅花,表现出诗人因爱梅之高洁幽美而寻梅、又因梅之孤芳自赏而更添愁加恨的情怀。

结句与第三句对举,深化描写孤独清冷的心境。“月一痕”的凄清愈衬“梅千点”的孤寂,“无人”更显“有恨”的难解。明写寻梅之后冷落之景,实写诗人倍感凄凉之情。诗人之醉过别村而寻梅、终与梅花溪月浑融一体的幽情,至此全然表达出来,并且饶有余味。

此诗借景写情,意味隽永,语言清淡,风格洒脱,思路清晰,浑然一体,当时就颇受人称赏。

祭黄几道文卷 北宋 11世纪 苏轼 纸本墨书 上海博物馆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