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春光一半归,杏花零落雨霏微。
新晴院宇寒犹在,晓絮欺风不肯飞。
吴可
吴可的这首七绝,见其《藏海居士集》。其中第二句一本写成“杏花零落淡胭脂”,“脂”入支韵,与微韵不协,偶句出韵,当为传抄之误。
吴可此诗写于南宋初客居洪州(今江西南昌一带)之际。诗写仲春雨后转晴的清晨景象,观察细腻,语含机趣,写得杏花、柳絮别有情态,令人玩味不已。
诗人下笔即点地在“南国”(江南),时在“春光一半归”(仲春),突出题中“春”字。春光已经“一半”归,以春光将逝之象,寄诗人惜春之意。接着描写春将归去的具体画面:杏花七零八落,一片衰败景象,春雨越来越小,一派雾气迷蒙。“霏微”,形容细雨水气弥漫的样子。这第二句,强调雨打杏花送春归的寓意,突出一个“雨”字。
第三句,转写雨后初晴,点出题中“霁”字。“新晴”之后的“院宇”(庭院,“宇”谓房檐,泛指房屋)依然留存着春寒的气息,这是诗人对于雨打杏花送春归那种虽晴犹寒的主观感受,从而引起对于“院宇寒”的仔细观察,成为承上启下的关纽。
结句写雨霁之后的奇特景象。诗人抓住半湿未干的贴地柳絮不愿随风飘起这一特细场景,写出“寒犹在”的具体画面,形象生动,意趣横生。“风”为“寒犹在”之因,一也;“晓絮”为清晨春雨打落在地的柳絮,此为“寒犹在”之象,二也;晓絮“欺”风以致“不肯飞”,一反风欺柳絮漫天飞之理,可见絮湿寒重足能欺风之力,三也。诗人信手拈来生活中人们见惯不惊的真实细节,写出令人眼目一新的诗句,化俗为奇,饶有情趣。
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由北宋转入南宋的江南地区客居,常以春光将逝来喻国势衰微的话,这首小诗也许还有比兴寄意的深蕴。不过,诗人能够敏锐地抓取自己独特的发现,写出了“春霁”刹那之间的感受,唤起读者的共鸣和玩味,自然已成佳品,不必刻意深求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