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汪藻
汪藻虽然受过江西诗派诗人徐俯、洪炎、洪刍、韩驹等人的指教和看重,但就作品而论,则受苏轼的影响更大、更明显。他的这首七绝,诗境如此清旷,确与苏诗相近,即是其中最出色、最典型的例子。
全诗素描夏深雨后即兴闻见的情景,却能撩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美景的驰想和感悟。
开头两句,有如一幅盛夏庭院图,燕语呢喃,携雏学飞,庭槐碧绿,院荫幽幽。“夏深”,点明季节;“庭院”,点明地点。“夏深”之景,选用“燕子将雏语”的动态画面进行烘托,让人耳边荡起一片燕语之声,感受到作为春天使者的燕子不仅生了雏燕、而且“将雏”(携着小燕)飞鸣的盛夏风光。“庭院”之景,则用“绿槐”“不多阴”的静态画面加以渲染,令人眼前展现一派绿阴之色,涵咏出春光早逝、槐树绿阴渐见浓密的庭院幽境。作者既以燕语写声,又以绿槐写色,以动衬静,动静交织,似在不经意间已经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情寓其中的画图。
后面两句,突由“庭院”全景转入“西窗”特写:一阵雨过,西窗之下的芭蕉叶竟然由心向外层层舒展了数尺长,只是无人见罢了。这真是以奇特的笔法写出奇特的发现!钱钟书先生认为这两句:“等于‘一雨,西窗芭蕉展尽数尺心,无人见。’这种形式上是一句而按文法和意义说起来难加标点符号的例子,旧诗里常见。”(《宋诗选注》)这种由意象交错而产生意蕴流动的句式,运用得如此自然巧妙,一奇也;以“展尽芭蕉数尺心”来写西窗雨过,芭蕉叶肥,显现时,空运转之快捷、观察细致之入微、哲理内含之幽邃,二奇也;明明是作者所见,却说“无人见”,其托意自在言外,令读者涵咏深思而得之,三奇也。作者的朋友孙觌叙其诗说:“兴微托远,得诗人之本意。”(《浮溪集原序》)至于此诗之比兴、寄托究竟有何微妙深远处,无须坐实,但至少可以体味出作者那种身处闲境而期望得机“展尽”寸心的心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