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奴仆。
其二
病见昏花已数年,只应梅蕊固依然。
谁教也作陈玄面,眼乱初逢未敢怜。
其三
粲夕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缁尘染素衣。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其五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陈与义
陈与义善画又好诗,这组墨梅诗,是他二十九岁时的成名之作。诗传入宫廷,深受徽宗赏识,从此名满天下。矩臣系作者表兄弟,他为一位老人花光仁和尚所绘墨梅题了诗,此为和作。五首诗各俱特色,从不同角度赞誉墨梅。
其一,以桃李的俗艳衬比墨梅的清姝,墨梅的缺陷升华了诗情。无盐是古代丑女,齐国人。色彩再艳也改变不了无盐的丑陋,墨色也无损于梅花的韵味。一个“清”字盛赞了梅花高洁的风姿。“从教变白能为黑”句借用屈原“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怀沙》)句意,巧妙地将梅变白为黑与人间良莠不分、黑白颠倒相比牵,使诗意大为异采。
其二,是说多年病眼,视物模糊,只有白梅花可以看得清楚;哪知白梅已变成了黑色,最初相逢,不敢相爱。陈玄,墨。韩愈在游戏文章《毛颖传》中为墨取名陈玄。
其三,以花喻人,开拓诗的意境。“万玉妃”借用韩愈状雪句形容梅像千万个美女亭亭玉立。首句给江南旧日伊人倩影,次句叙别后缱绻情怀。三、四句借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黑色)”(《为顾彦先赠妇》),谢朓“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酬王留安》)句转出今日京洛重逢,睹画如对伊人。一个“恨”字突出了对洁白无瑕被世俗情调所污染的惋惜之情。
第四首又改用赞美画师来赞许梅花。首句用典以人喻梅,据《杂五行书》载,宋武帝寿阳公主睡在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上,拂之不去,后世少妇则效为“梅花妆”。二句则说此乃出于画师生花之笔(“秋兔毫”)。末二句又巧用九方皋不辨黑白的相马故事,赞画师绘画达到了“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的崇高境界。
其五则又进层描写墨梅悬于晴窗之上产生的艺术效果。先写因诗爱梅,西湖处士林逋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咏梅名句,这里的“临水”、“横斜影”皆用其意。后又说画中之梅更胜过齐已诗中之梅。唐诗僧齐已《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里用其意又翻进一层。从而,使全诗既有筋骨思理,又具丰神情韵。罗大经评他的诗“黄(庭坚)、陈(师道)之后,诗人无逾。”并说其诗“由简古而发秾纤”(《鹤林玉露》)。这正是他有别其他江西诗人的地方。
这五首诗,既是对花光仁艺术成就的赞叹,也是对水墨画作出的美学解释。“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精辟地指出了客观世界虽无墨梅,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反映了我国古典美学中“迁想妙得”“离形得似”的追求,即艺术家(也包括有鉴赏力的读者)承认:为了赋与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有充分发挥各自想像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摹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备,再上升到遗貌取神的境界的权利。这组诗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它的备受青睐,迄今不衰,证明了花光仁的画、陈与义的诗与读者的视野是融合无间的。
杜甫寄贺兰铦诗 北宋 11世纪 黄庭坚 纸本墨书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