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因作《出入塞》记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
入塞
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
城陷撞军人,掠去随胡儿。
忽闻南使过,羞顶投羊皮;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
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
出塞
闻道南使归,路从城中去。
岂如车上瓶,犹挂归路去!
引首恐过尽,马疾忽无处。
吞声送百感,南望泪如雨。
曹勋
作者于绍兴十一年(1141)至十二年,出使金国,迎接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回国。往返途中目睹了北方被占领区宋遗民的凄苦之状,羞愤交集。所以,用《出塞》、《入塞》归题,讽当世时事,寄忧愤之情。这两首诗,都是借被虏女子之口,诉出了当时被占领区人民的羞愤情绪,凄凉的苦况。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掩抑的哀思,凄惋的怨恨。
《入塞》描写遗民迎接宋使初入金国时的情状。前四句自述身世,说自己本是良家女,靖康之变,被金人掳去。“忽闻”四句,曲折入微地描写这个胸怀羞惭的女子,在迎接宋使到来时那种复杂、悲愤的心情。“汉官威仪”是故国的标志,为了看到它,这位弱女子竟“立向最高处”。末二句写目送宋使去后,数着日子,企盼他们归来。诗中所写虽只是一个人的行动,却典型地表现了被占领区人民不甘改变习俗,思念南宋能拯救他们早日逃脱苦难的急切心情。《出塞》紧接《入塞》,描写被占领区的人民愁送宋使归国的情状。开头,一个“闻”字,与前首末二句中的“望”字相呼应。前两句写宋使南归的路途,四处打听,惟恐见不着。三、四句写女子觉得尚不如使者车上的一个瓶子,能够随车回到南方。五、六句写对故国的思念。末二句绘宋使去后的涕泣之状,遥望南天,泪如雨下。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表现了被占领区人民对南宋的眷念之情。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由于朝廷的软弱无能。作者之意,自在言外。
这两首诗,真实、细致地表现了被占领区人民的故国之思,无疑,它会对南宋朝廷中那些“有志节、悯国难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