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平生慕乐天,东坡名自乐天传。
文章均得江山助,但觉前贤畏后贤。
王十朋
这是一首论诗绝句。乐天,即唐代诗人白居易;东坡,即苏轼。这两位大诗人的生平遭际及其亦儒亦释的人生态度有许多相似之处。苏轼《二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诗有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自注称:“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此即十朋诗首二句“出处平生慕乐天,东坡名自乐天传”的本事。
白居易、苏轼两人为诗都主张师法自然,自成一家,不落前人窠臼。本诗第三句“文章均得江山助”,是合写他们两人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第四句“但觉前贤畏后贤”,本“脱胎”于杜甫的名句“不觉前贤畏后生”(《戏为六绝句》),但换了“骨”。白居易虽是唐代与李、杜鼎足而三的大诗人,但在王十朋看来,他的成就与苏轼相比,还要略逊一筹,故云“但觉前贤畏后贤”。
此诗本意是推崇苏轼在文艺创作上的成就已超过了“前贤”白居易。但在普通读者——即不只是作为文学史家的读者——的眼里,它是一首包涵着深刻哲理意蕴的作品:其一,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个人的才气、秉赋固然是艺术上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这一条件若离开了“江山”(社会生活、自然)之“助”,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二,历史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般地向前发展的,因而江山代有才人出,“前贤”只可能是他那个时代的“贤”,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不断涌现出超越“前贤”的“后贤”,如此“代代无穷已”,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撇开哲学家不论,即使在古代诗人中,王十朋也并不是这两点哲理的第一位“发明人”,他这两句的成功之处乃在于他的“深厚质直”,即把前人已发而未“质”未“直”的意思,写得通畅条贯,了当直捷。仅就以诗语阐发前人已发而未明的哲理而言,我们也不妨借用他的诗句来赞扬他本人——“但觉前贤畏后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