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集(选四首)


宜春苑

狐冢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

连昌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

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市街

梳行讹杂马行残,药市萧骚土市寒,

惆怅软红佳丽地,黄沙如雨扑征鞍。

翠楼

连袵成帷迓汉官,翠楼沽酒满城欢。

白头翁媪相扶拜,垂老从今几度看!

范成大

宜春苑,北宋皇家的东御园,故址在汴京东二里。连昌,指连昌宫。唐朝皇帝往返于长安、洛阳之间途中歇驾的行宫,故址在今河南宜阳。元稹写安史之乱以后的连昌宫,一方面说“狐兔骄痴缘树木”,“夜夜狐狸上门屋”;另一方面又说“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即宫虽废而犹存。可是宜春苑却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更加使人伤心。“州桥”原注:“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御路,即天街,皇帝出行的必由之路。州桥是北宋汴京城里的一座桥,前为御路。使者,指宋朝派来的使节,即诗人自己。六军,指宋朝的部队。古时天子有六军。

市街,北宋旧都汴京里的街道。诗里所提到的梳行、马行、药市、土市都是原来汴京里的街道。唐宋以来,行会制度兴盛,各行各业,都集中在一定的街道上。讹杂,犹混杂。在北宋,某一条街本来全是梳行,这时已杂以其他行业了。萧骚,犹萧条。软红佳丽地,指昔日繁华富盛的汴京。汴京沦陷后,绿化的都市全被破坏,因而扑向行人的是如雨的黄沙。

翠楼,相州(今河南安阳)附近的旗亭(即市楼,来往旅客休息吃喝的地方)。连袵(rèn,音认)成帷,形容人群密集。袵,衣襟。帷,布幔。许多人聚在一起,衣襟连起来,就像个布幔子。迓,迎接。汉官,这里指宋朝使者。媪,(ǎo,音袄),老妇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对于祖国来的使者,见不着几次了,所以要饱看一番。看,这里读平声。

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出使金国,闰五月往,十月返。记叙所见所感为文《揽辔录》一卷(今残),诗《北征集》一卷。诗计七言绝句七十二首,篇各有题。(今范集卷十二全录而佚《北征集》之名)在这七十多首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原地区在女真贵族统治下的社会面貌和民情风俗的变异,以及中原父老希望恢复的心情。这些诗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叹,历史古迹的歌咏和准备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国不同民族政权的分裂和对立时代,双方常有交聘之举,使臣来往间每有唱酬和记述。范成大这两卷书在这类作品中是有代表性的。

上面所选四首,《宜春苑》通过描写汴京的残破,以寄托对汉民族政权覆灭的哀思,而以元稹所见连昌宫尚有遗迹可寻而自己所见宜春苑则寸草不留,以见靖康之祸甚于安史之乱。唐朝虽经内乱终于迅速平定,而宋朝自遭外祸却恢复无期。《州桥》一首,据当日实际政治社会情况而言,所叙事实似乎不可能发生,但《揽辔录》中曾多处记载此类情事,如云“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曰,此中华佛国人也”等等,则“忍泪”云云,乃是诗人对这些情事加以典型化的结果。它或为事之所无,却为情所必有。《市街》一首,恰好是《宜春苑》的补充。而《翠楼》一首则与《州桥》同意。陆游读《揽辔录》诗云:“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则更深广地发抒了自己的感愤,可以参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