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
一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二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卖茶。
三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旁桑阴学种瓜。
四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五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理拜柴荆。
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范成大
范成大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同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他五十七岁退居石湖时期写下的一组集中表现苏州地区农村社会生活的诗。这一组诗共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个部分,每部分十二首绝句。在这组诗中,出现的各类人物达三十多人次,描写到农舍建筑及生活用具四十余件,谷物菜蔬等植物四十余种,家畜飞禽及田间小动物三十多种,耕耘、打稻、纺织、种瓜以及祭扫、拜年等农事及社会活动七十余项,反映农村社会生活面十分广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将乐府诗揭露社会黑暗的表现手法,引进到田园诗中来,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村生活中大小官吏鱼肉乡民如收租、压迫、逼租、催税等历史社会状况。同时,把下层劳动人民作为主体来加以表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劳动、商务、衣着、娱乐等生活场面和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些都是以前的田园诗所没能达到的。
在表现手法上,范成大广泛地继承了以往的农事诗、隐逸诗、乐府诗、山水诗,描写民俗的诗以及子夜四时歌、竹枝词、吴地民歌等诗歌的特点,用组诗方式,由点到面,分层次,多视角地展现社会生活的全部画图。在诗作中作者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将自己的爱憎融入了具体的形象描绘中,洋溢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艺术风格上,它气格温雅,色彩明丽,句意清新,语言流动,描写细腻。在中国文化史上,它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有同样珍贵的价值。它是诗人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力作,也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丙午,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沉疴(kē),重病。在这之前两年里,作者一直患病,大部分时间卧床不起。石湖,在苏州市西南二十余里,西通太湖,是范成大中年时买下的一块隐居之地,并取湖名作为自己的号。
这里选的是组诗五部分中的各一首。第一首写春日,从住宅写起,土地解冻,天雨频催,万草千花纷纷茁长;院子的一角,冒出了来自隔邻的笋尖,绝句顿然血肉充盈,精神饱满。生动活泼,形象鲜明。
第二首写晚春,前两句写万紫千红,蝶穿菜花,春光明媚,因平日无客到门,所以行商到来惊动鸡犬;而此时只有行商来到乡下出入农家,反衬出生活节奏紧张、田野无闲人的农忙景象。
第三首写夏日,是描写农家孩子自得其乐、游戏玩耍时学务农的绝句。农忙季节,男人在田间耕耘,女人白天做家务、晚上还要绩麻纺线,孩子模仿大人在房前屋后的桑树下做种瓜的游戏。有概叙、有特写,男耕女织,忙忙碌碌,儿童形象天真朴实,令人喜爱。
第四首写秋日的忙碌。新场修得平如镜面,家家打场收稻,场上笑歌雷动,打稻的枷声一直响到天明。丰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首写冬日,写新年时分农村父老相互拜年的情形,末二句表现农民们对自己的一年劳碌,成果丰硕,怡然自得的情态。
“一滴水见太阳”。从这几首小诗中可以窥见这组大型组诗的概貌。它生动真实地写出了农家的忧喜悲欢,农家的劳动生活,农家的民情风俗,恍如一幅农村风俗画的长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