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戎岂别无经纶?娄敬作俑言和亲。
或结式绝患不已,至呼韩邪朝竟宁。
稽首愿得婿汉氏,秭归有女王昭君。
临时失捐画工赂,蛾眉远嫁单于庭。
玉容惨淡落紫塞,粉泪阑干挥黄云。
下马穹庐移步涩,弹丝谁要胡儿听。
年年两军苦争战,杀人如麻盈边城。
若藉此身赎万骨,甘忍吾耻糜一身。
闻笳常使梦魂惊,倚楼唯恐烽火明。
狼子野心何可凭,狼子野心何可凭!
赵汝燧
这首七言古体诗歌颂为弭战恤民而献身的王昭君,既肯定和亲御戎国策,又警惕异族入侵。
首八句从御戎国策高度和汉代首倡和亲入笔,引出呼韩邪与王昭君的故事。
“御戎岂别无经纶?娄敬作俑言和亲”二句反诘唱答。和亲的提出就以御戎国策的选择为前提,有高屋建瓴之势。御戎,抵御外侮。戎,古代对西北边地少数民族和境外民族的称谓。经纶,治理国家的方法策略。理丝为经,编线为纶。娄敬,曾劝汉武帝与匈奴通婚讲和,是和亲政策的最早倡导者。俑,古代用来陪葬的泥木人,孔子曾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后用“始作俑者”或“作俑”指代最初倡导某事的人。诗中指代首倡和亲的娄敬。
“或结式绝患不已,至呼韩邪朝竟宁”。回顾历朝与边境民族的关系史。结,结盟。绝,断绝关系。患,边患,战乱。患不已,战患不停。
呼韩邪(?一前31年,邪念yé),匈奴首领名号。汉宣帝时被其兄郅支单于击败,谋归汉朝,曾谒宣帝于甘泉宫,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再入朝,元帝遣后宫王嫱嫁与。朝竟宁,即元帝竟宁年间。竟宁为年号。
“稽首愿得婿汉氏”,写呼韩邪向汉朝求婚。稽首,指叩头跪拜之礼。得,得以。婿汉氏,做汉代朝庭的女婿。这是王昭君出场的前提。
“秭归有女王昭君”,中心人物登场。秭归,在湖北西部长江北岸。元帝应呼韩邪之求,遣昭君以结和亲。昭君戎装乘马,提琵琶出塞。入匈奴,号宁胡阏氏。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有昭君墓,世称青冢。事见《西京杂记》等书。
“临时失捐画工赂”句,见刘歆《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使毛延寿等画工图形,按图索幸。诸宫人皆贿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元帝。其后匈奴求美人为阏氏,遂遣嫱往。临行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元帝穷案其事,毛延寿等诸画工皆弃市。”可为“临时”二句作注。蛾眉,指代美人,指王昭君。
中八句,写昭君出塞,刻画昭君。
“玉容惨淡”、“粉泪阑干”,见昭君颜容和不忍离去的悲痛。“紫塞”、“黄云”、“穹庐”、“胡儿”写塞上环境、异域风情。“落紫塞”指到达塞外。“挥”指阑干粉泪之挥洒。“下马”、“移步”,指进入呼韩邪的帐篷,与之成婚。一个“涩”字,表现行步缓慢意态迟疑。弹丝,即弹琴,指弹琵琶。“谁叫胡儿听?”置身异域的孤苦可见。以上四句见昭出的付出与出塞的艰难。
“年年两军苦争战,杀人如麻盈边域”,言匈奴与汉朝的军队长期以来相互征战,造成惨重伤亡。诗人认为只有和亲才能结束争战,使血腥的残杀不再发生。下二句揭示昭君为弭战和亲的献身精神:“若藉此行赎万骨,甘忍吾耻糜一身。”藉,凭藉、依靠。此行,出塞远嫁之行。赎,换取。赎万骨,换取千万人的生命,使之不再流血牺牲。糜一身,献身。糜,腐烂。曹植《鼙鼓歌·圣皇》:“思一效筋,糜躯以报国。”糜躯即糜身,牺牲生命。
以上八句,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昭君故事,歌颂了昭君忍辱负重舍己为人的品德精神。充分肯定了汉代娄敬首倡的和亲国策。
末四句,刻画昭君置身匈奴仍有的恐战心理:“闻笳常使梦魂惊,倚楼唯恐烽火明。”笳,匈奴民族的乐器。蔡琰《悲愤诗》云“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吹奏胡笳是边声的组成部分,经常夹杂在战争气氛里,故令昭君闻后“梦魂惊”,担心看到战争烽火。”“烽火明”意味敌人入侵。
这种担心和恐惧,源于一种信念:好战者发动战争的野心是不可改变,不可信任的。狼子野心,本指豺狼之心不可驯服,此指战争野心。
以昭君故事为题材的诗词,两千多年来不计其数。人们从不同角度抒发胸臆,思想上众说纷纭,艺术上五光十色。此诗通过歌咏昭君肯定和亲政策,又不完全相信和亲可以真正熄灭烽火狼烟,在宋金矛盾加剧的当时是有依据的,诗人应是有识之士。
艺术上或未超过汉唐以来高制和北宋王安石等人《明妃曲》诸作。但在记叙昭君事迹、刻画昭君形象、揭示人物心理诸方面,均见功力。抒情叙事中融入议论,表现了宋人以议论入诗的特点。一韵到底,一气贯通,读来流畅。
个别句式的语气节奏上,如“至呼韩邪朝竟宁”句,有江西诗派生硬求异的痕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