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渡江诸将传诗


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

中原岂天上?尺土不能归。

王迈

渡江,指公元1127年北宋亡后,高宗赵构君臣从建康(今南京市)南渡长江,建都临安(今杭州市)始为南宋一事。诸将,指南宋主要将领,如张俊、岳飞、韩世忠、刘铸、刘光世、赵鼎、吴玠、吴璘等人。当代章颖作《南渡大将传》,钱钟书《宋诗选》指出王迈所读“大约就是”此书,今从。

此诗从《渡江诸将传》史实出发,论成败兴亡之理。

首二句直笔揭题,表达读后心情的沉痛。“读到”二字见诗人不倦地阅读,“诸将传”只是其中之一,“诸贤”二字,传达出诗人的敬仰之情。

中四句抒写该书给诗人的启迪和震撼。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高屋建瓴,有不可阻挡之势,十分警策。功高、权盛,本是极大优势,对诸将来说,表明南宋非无实力,可却成了“怨府”,变成“危机”,走到了反面。这是发人深省、耐人深思的。怨府,众怨归聚之所。危机,招来危害的机缘。

成败兴亡原因是多元的,成功者对自己要有清醒估计,不能贪功,权盛功高、位重长官尤忌居功自傲,否则必招怨尤,失去支持,转胜为败,这是被数千年历史反复证实了的规律,亦是哲人共识,作者读“诸贤传”后有了切身体验。

颈联在上二句基础上深入推进,将普遍真理扣合南宋现实和中兴名将。“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睿智的目光和犀利的笔力,击中了南宋当局的要害。

韩彭,指秦末汉初名将韩信和彭越。他们功高盖世,深谙兵法,极擅领兵,有万夫莫当之勇。南宋呢?并不乏有韩彭之勇的将帅,他们一个个都在抗金斗争中建过奇勋。然而这些勇猛善战的名将,却存在互不团结的致命弱点。

廉蔺,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贤能将相,廉颇和蔺相如,蔺相如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居功自傲,欲于众人之前进行侮辱,蔺相如觉察后,以大局为重,多加回避。廉颇得知,深为所感,于是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认错请罪。二人结成刎颈之交,传为佳话。

南渡诸将相反,很少人有像廉蔺那样以大局为重的心,反面例证却不少:

刘錡是与韩世忠、岳飞等并称的中兴名将,曾率八字军大败金,兀术于顺昌,后屯兵扬州抗击金兵。《南渡十将传·卷一》却明确记载:“一时辈流,嫉其能,力沮遏之。”

张俊、岳飞、刘铸、韩世忠等都是英雄将领。可是,王迈在《臞轩集·卷二》中记载的是:“皆善将兵,惟不相能,遂误大计。”令人多么惋惜!

秦桧本是奸臣,杀张俊、岳飞,排斥赵鼎……,《南渡十将传·卷二》称他“贪功自专,忌贤害能,堕中兴大计。”这是人所共知史实,他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令人更为痛心的是,这位被秦桧杀害的名将张俊,他曾力主北伐,重用岳飞,建过奇功。可是,当秦桧收诸将兵权之时,他不仅首纳兵柄,还帮秦贼制造伪证,诬陷岳飞。他没想到自己会同岳飞一样,甚至先于岳飞被秦桧杀害。

这些例证,足可为“心如廉蔺希”作注,也可让我们深入领会“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的情由。

诸将间如此“不相能”,加上昏君奸相弄权,南宋怎能收复仅只一江之隔的中原失地?“中原岂天上?尺土不能归?”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本北宋领土,被金人占领,故称“归”。诗中用有力的反诘,深沉的喟叹,强调中原并不遥远,竟尺土也不能收复,感慨淋漓。无情的现实,印证了“功高”“权盛”而“成怨府”“是危机”的论断。诸将之“不相能”,留给后人的是惨痛的历史教训。

全诗融热烈的激情于精辟的论辩,高深警策,感叹唏嘘,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个“生如奇男子,先办许国身”的抒情主人形象跃然纸上。语言精练,用典妥帖,章法不苟,对仗极工,是思想艺术造诣近乎完美的难得好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