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歌(其五)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佥名谢道清。

汪元量

汪元量的《醉歌》(十首)写于德祐二年(1276),诗歌内容写的是这年春元兵在伯颜统帅下,直逼宋都临安。当时帝㬎年仅六岁,祖母谢太后临朝称制,面对兵城下的蒙古大军,孤儿寡母最后只得向元主上表乞降。伯颜要求宋宰臣出议降事,并勒索谢后的“手诏”。《醉歌》共十首,这一首当写于谢后呈递降表之后不久,诗歌流露出对时局难以言状的痛楚和不满。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乱点连声”,古代每夜分五更,每更分五点,这里指梆子声的紧密,形容当时宫中的惊恐气氛。杀,意为结束。六更,宋代宫中更较民间短,五更只抵民间四更,故再打一更始开宫门,俗称六更。陈师道《早起》:“残点连声杀五更”,这句当是用其意。宫中报更的鼓点本是十分庄重的,但时逢降表新纳,国家败亡,这鼓点声听起来,也显得纷乱无序,心慌意乱,这“乱点连声”也写出了谢太后这个亡国的“国母”此时此刻的烦乱心绪。第二句是写六更时分,太后率幼主登朝,燃起庭燎,以待天明。

诗句中的“荧荧”,指光微弱的样子。庭燎,指庭中的火炬,《周礼·秋官·司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这一句中的“待”字,颇值玩味,它写出了太后与满朝文武的惶恐、无奈、担忧,只得坐等天明任凭天命安排的情状。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佥名谢道清”,三、四两句承接上两句,表面上看,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直陈此前的事宜,但在文字背后,却蕴含着作者的沉痛心情和强烈的不满。“臣妾”是古代妇女对君主自称,而谢道清是理宗皇后,帝㬎的祖母,当时的太皇太后,亦是宫中最尊贵的人物,因屈于元兵的压力,却以宋室的“国母”之尊向元主上表乞降,自称“臣妾”。五代时晋李太后向契丹上降表,自称“晋室皇太后新妇李氏妾言”,其事有类似之处。“佥名”,签名。作者在此直笔叙写此事而不加以一字评述,但他对这件事的不满则是显而易见的。他有一首《和徐雪江〈即事〉》诗也说:“夜来闻太母,已自纳降笺。”陈衍《宋诗精华录》云:“有议水云诗,不应称太后名姓者,不佥名降表,当日实事,无可讳者,斥言之正以见哀痛之极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