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
谢翱
谢翱,字皋羽,号晞发子,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兴师勤王,谢翱倾家财,募乡勇,投奔文天祥,任谘事参军,随其转战闽、粤、赣各地。文天祥被杀后,各地的抗元烽火也逐渐熄灭,他隐姓埋名逃亡,继续进行抗元活动。虽然与文天祥只相处几个月,但文天祥却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每逢文天祥牺牲就义的日子,他总要哭祭一番。至元二十七年(1290)是文天祥就义八周年,谢翱于这年的十二月初九日,与友人登西台(即桐庐县富春江畔的钓台)哭祭文天祥,回到船上后,写下了著名的《西台恸哭记》和这首《西台哭所思》。
首联点明了此番哭祭的对象、时间与过程。首联中的“残年”、“白日”、“荒台”等词构成了一片悲凉的氛围。诗人把文天祥称为知己,是由于他们不仅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谢翱对文天祥的人格、气节是极其向往和崇拜,文天祥对谢翱也是赞赏有加,被选为谘议参军,赣州兵败分手时,文天祥还以家藏端砚“玉带生”相赠,嘱语再三,故诗中称“知己”。“残年”二字,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推论,当是指宋亡国后,自己未能以身殉国,所余岁月为“残年”。事实上作者此时的年龄才四十一岁,才愈不惑,正处壮年,以“残年”称之,表露了他对失去“知己”的万分痛苦,以及对未来时局的绝望。“白日”在这里指的是白日落下西台的时分。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第三、四句写自己思念与悲愤之泪洒落吴江,随着江潮奔涌到海,又回旋返回。诗句以泪洒江潮,潮流奔涌,回返往复来形容自己的内心的极度的痛苦和伤悲。
第三联“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这两句是写文天祥被囚大都牢狱中,始终都穿着宋朝的“故衣”,直至从容就义。这里的“碧”指的是碧血,是化用了《庄子》的“苌弘血化为碧”的语意,故后世以“碧血”来形容忠臣义士牺牲所流的血。后一句则指责后土无情不怜才,让英才牺牲。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痛悼之情,也表现了对宋王朝的无能的谴责。
最后一联表述自己的哀悼之情。“未老”句是写自己年才逾不惑,却只能隐于山中,无所作为,只能像杜甫那样写《八哀》诗来哀悼张九龄、李光弼等人。《八哀》是杜甫在夔府时所作的,《八哀》诗内容是哀悼张九龄、李光弼、王思礼等八位人物。谢翱在此是表述自己只能像杜甫一样写诗哀悼文天祥。
这首诗歌写得平淡质朴,但诗人的悲痛哀悼之情则溢于言表,感人至深,其原因就在于这首诗歌是饱含真情的呕心沥血之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