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
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
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跑。
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赵延寿
诗描写漠北阴山塞外冬景和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涯,展示出一幅北国严冬雪景图。早在北宋初期就广为流传。
作者本姓刘,其父于梁开平年间(907—910)任蓨县县令,城破为赵德钧所获,收延寿为养子,遂姓赵。降辽后,为耶律德光所赏识,官至枢密使兼政事令。今存本诗一首,收入《太平广记》。,作者长期仕于契丹,熟悉契丹族人民随季节而迁徙的游牧渔猎生活和塞上的环境气候。首联“黄沙风卷”、“云重雪满”概括地极写恶劣的环境和严寒的天气。“阴山”,自河套西北绵延于内蒙古自治区,与内兴安岭相接。一“卷”一“抛”,形象地描摹狂风的威力之大;一“重”一“满”,着力地形容乌云密布、雪原广袤。这两句诗先从近处写起,由地上到天空,写狂风呼啸、抛卷黄沙,天昏地暗;然后从远处落笔,由天空而地下,云重雾罩、雪盖满郊,茫茫一片。大笔挥洒,风雪如画,毫无“黄沙碛里本无春”之感!
颔联二句具体地描写人物的活动。在严寒环境气候的逼迫下,人们为了生存,就要逐水草迁移篷帐而居,就要学会诸种技能猎取食物,这两句连用探、回、移、就和射、落、著、抄一系列动词,具体刻画出契丹民游牧生活的特点。特别是第二句“射雕箭落”与“著弓抄”,分别描写弦响雕坠、弓抄落雕,不仅箭法娴熟而且骑术精湛,真可谓妙笔生花、精到传神,是全诗的关键之所在。“抄”,捉拿、追取、捕获。
腹联则具体描摹动物的活动,人为了生存急切地探水移帐,鸟儿和马儿也因为饥饿冻馁,鸟碰到霜冻的野果,便迫不及待地争相啄食;马渡过冰河,也情不自主地刨冰欲饮。用“逢”字状天空飞鸟得霜果的意外之喜,而争相啄食之迫急;用“自跑”摹地上走兽得冰河的喜出望外,而饥渴难忍之情状,十分逼真。
尾联写人们终于找到了草肥水美的定居之地,夜深寒冷便折下树枝生火取暖,抵御严寒。诗中用“肥草地”、“夜深生火”,分别照应首联的“黄沙风卷”、“云重”、“雪满”,首尾呼应,前后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人们战胜冰雪严寒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不仅形象生动传神、用词准确精练、语言朴实自然,而且连用了卷、抛、探、回、移、就、射、抄、逢、啄等一系列动词,或刻画环境,或描写事物,既准确生动,又恰如其分,不但准确地表示了连续的动作行为,同时很好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者描写北方游牧民族生活,诗风质直纯朴,生动地表现了北国草原的壮丽风光和人民的豪爽勤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