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门前灞水滨,年年此地送行频。
今年送客不复返,卷土东来避战尘。
行人十步九盘桓,岩壑萦回行路难。
忽到商歌最高处,一时挥泪望长安。
雷琯
灞桥折柳送行人,这是一幅古来令人泪下的别离场面。尽管年年皆如此,却也是人之常情、情之常理,所以日久之后,便流于一种风尚、一种礼节。而“今年送客不复返”却是一反常规,不由给人造成一个极大的悬念:为什么呢?只有“送”而没有“返”的送行,不是生离而是死别啊!果不其然,“卷土东来避战尘”一句道出了个中原因:金宣宗贞祐四年,蒙古军队大举入侵关中,潼关一带老百姓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数十万人躲避战乱——谁知道有无还家之日呢?
如果说第一首泛写送别的话,那么第二首就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特写镜头。“行人十步九盘桓”一句,极言此次别离者对故乡和亲人的难舍难分;“岩壑萦回行路难”一句,生发人生之路坎坷曲折的感慨。尤其三四两句,登高回望,想到前程未卜、家园沦陷,更不知今生还能否生还故土,怎不使人悲从中来、泪水潸潸?这里的“长安”二字,既是实指故土,又可代指故国,不觉间已将诗人面对祖国山河破碎局面的不堪之情表达出来,可谓诗中高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