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三首选一)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元好问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正月,蒙古兵包围了岐阳(今陕西凤翔),这时,元好问正在南阳作令,惊闻岐阳失陷,在沉痛、悲愤的心情中写下了《岐阳》三首,此其二。

首句连用二典。“百二关河”用《史记·高祖本纪》典。意指“秦地险固,二万人当诸侯百万人也”(裴骃《集解》引苏林语)。“草不横”引《汉书·终军传》:“军无横草之功”,意指没有争战。有险可恃,应无争战的秦地,现在却“十年戎马”使烽烟笼罩了京城,这一对矛盾有力地揭露了无策平戎的金代统治集团。

第二联承“十年戎马”,写岐阳沦陷。“西望”写情态,流露出诗人对国事、对人民的关切;笔触又由实而虚,从“无来信”中,觉耳有所闻,那由岐阳流过来的“陇头流水,其声呜咽”(《陇头歌》),分明在诉说着乱离人民的苦难。

于是悬想岐阳战后,骨暴沙场,草萦尸骸,残阳如血,凭临废垒。“有情”、“何意”,使人情、物态融合无间,创造了一个充斥天地的悲怆氛围,从而逼出最后的呼问,这一问,无理而情深。金源之亡国,必不在蚩尤造兵,苍苍无语,却以“不言”而达到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中两联都用了“反面对”,所谓“反面对”,是一种理殊而趣合的对仗手法。如“无来信”对“闻哭声”;“野蔓有情”对“残阳何意”;都从无、有两端(理殊)说明一种共同的情理——对于金国当时危急情势无望的系念和悲慨(趣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元好问这类反映国家沧桑之变的“丧乱诗”历来评价很高,被认为“沉挚悲凉,自成格调,直接少陵”(清梁章矩《退庵随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