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道中书所见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穗吐。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网罗方高悬,乐国果何许?

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元好问

金亡后第七年,即元太宗十三年(1241),元好问北游金城(山西应县),在他返家途中,经过雁门关,目睹了人民在战争、徭役、赋税中的苦难,积郁难平,发而为诗。

全诗四句为一小节。

第一节从追述金城的蒙古贵族“醉歌舞”写起,与“愁肺腑”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节写战争带来的灾祸。先写天灾,再以人祸作反衬天灾尚可熬到禾黍吐穗,但宿营的蒙古军,却一昔(夕)将禾黍离离的田畴荡为平地。天灾人祸,为害孰大,不言自明。

第三节写虽颗粒无收,官家仍拷打百姓,追索租税。在残酷而严密的法令下,奴隶们痛呼:“乐土究竟在何处!”《诗经·魏风·硕鼠》有“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句子,这里引用它,还隐含作者对贪如硕鼠的统治者的痛恨和无法解民于倒悬的悲慨。

第四节承上,写百腾(tè害虫)食禾,择肉多虎,人民兼受其害而呼告无门。

第五节从一般到个别,突出了在雁门道上的一个单衣贩籴的特写镜头。

第六节更把特写镜头扩大到涧深雪厚的萦回山道,在这里,正有一辆挣扎行进的役车。这末尾两节的形象描绘,不但反扣题目“书所见”,而且使诗人与人民恫瘝一体的耿耿之情更真实感人,更动人心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