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早秋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其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都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

袁凯

据作者注,此诗作于丙申年,即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此时作者正好四十岁,中年正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最佳时光,但由于战乱,作者颠沛流离,功业无成,故颇多感慨。

诗歌先从景物描写入手,早秋时分,江岸边长满茭白、蒲草,菱花、菱叶参差其间。这里诗人以简练的笔墨,渲染出江边早秋氛围,从而为下面抒情言志作了铺垫。菰俗称茭白,蒲就是蒲草。茭在早秋开花结实。它们都是在浅水中生长的植物,所以江边触目皆是。领联中诗人触景生情,看到早秋植物,进而联想到自己身世飘零,虚度光阴,功业无成,不禁生发出几多感慨。颈联中又把颔中放开的思绪收了回来,转而抒写江边活动着的野凫、江鹳。群凫争飞,一鹳徘徊,乍一看是一幅萧散淡远的秋江水墨画,但其中隐含着作者的不平之争。这里用比拟手法,表达出作者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士人情怀。野凫借指一般争名逐利之徒;江鹳则是作者自喻,表明诗人浪迹天涯、漂泊无依是对乱世的躲避。当时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可谓战火四起,干戈遍地,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更出现了多支武装混战的局面。

最后一联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世之感中来。当年宋玉名作《九辨》借悲秋传达出封建社会寒士们胸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思想情绪,故颇能引起后世知识分子的共鸣。而这里诗人由宋玉之悲联想到自己身世之悲上来,即由于战乱而导致自己穷途末路,漂泊天涯。

全诗写景抒情紧密结合,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语言自然朴素,结构开合变化,流转自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