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郁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度?黄旗入洛竟何详?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来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高启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当一登高远望,总会心潮涌动,产生思古之幽情。尤其是来到留有历代古迹的地方,这种感觉就会分外地强烈。这首诗,作于洪武二年(1369),这时诗人应邀在南京参加《元史》的修撰工作。作为一位生活在元明之际的文人,高启的创作浸透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诗以写景开头,波涛汹涌的长江自万山丛中奔流向东,众山随江水呈东下之势,钟山虎踞龙盘,与众不同,山势西倾。
眼前的景色引发出诗人思古之幽情。金陵城自古为形胜之地,佳气葱葱。一千六百年前,秦始皇曾在这里埋下了不少金银珠宝,企图压制住这里的帝王之气,但他的想法还是落了空。明朝建国后,也建都于此。
紧接着,诗人自己的形象出现了,忧国忧民的心绪充溢在他的胸中,酒酣耳热之际,登上雨花台,一幕幕历史悲剧的画面在他脑海中浮现。昔日三国吴和南朝都建都于此。他们企图凭恃长江天堑固守割据局面,但都未能够逃脱覆亡的命运。“武骑千群”与“黄旗入洛”句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当贺若弼、韩擒虎率领数十万雄师准备渡江的时候,佞臣孔范却对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陈后主笑以为然,遂不设防。结果做了隋军的俘虏。事见《南史·孔范传》;吴主孙皓则听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于是率母妻儿女及后宫数千人入洛阳,路遇大雪,兵士“寒冻殆死”,扬言“若遇敌,便当倒戈耳”,孙皓只得丧气而返,事见《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引《江表传》。孙皓又以铁锁横江,想距北犯之晋军,又被王浚用火攻破,只好投降。吴国乃亡。这就是“铁锁横江未为固”的具体史实。事见《晋书·王浚传》。唐代刘禹锡《金陵怀古》诗也描绘了此事: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作者心怀郁塞,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历代割据一方、煊赫一时的王朝都被历史的潮流席卷而去,留下来的只有他们当年的宫阙遗址,如今都已长满了野草,变成荒凉的废墟。英雄们凭借长江天堑立下的赫赫战功是建立在无数战士和百姓的巨大的伤亡之上的。而王朝的覆灭又导致无数鲜血空付东流。
最后诗人转入到对时局的议论作为对全诗的总结,自从三国以来,历经东晋、南北朝、宋、辽、金对峙等几个漫长的朝代,中华民族总是以长江为界,形成南北对峙的两个政权,现在,大明王朝一统天下,长江不复为界,国家不再是南北分裂的局面,又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元末战乱,诗人自然倾向于当前战火平息,国泰民安的生活。
清赵翼在他的《瓯北诗话》中是这样评价高启的“李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惟青丘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这首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思今自然交织,于气势豪放中透露出几分沉郁,且音韵铿锵、舒展自如,是登览怀古作品中的佳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