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秋门上乌啼霜,羯鼓晓登天子床。
江头老臣泪暗滴,万乘西去关山长。
公卿相率作降虏,草间拜泣如群羊。
当时不识颜平原,岂复知有张雎阳?
孤城落日百战后,瘦马食尽人裹疮。
男儿竟为忠义死,碧血满地嗟谁藏?
贺兰不斩尚方剑,英雄有恨何时忘。
千年海上见祠庙,古苔丛木秋风荒。
摩挲画壁尘网里,勇气烨烨虬髯张。
巫歌《大招》客酹酒,忠魂或能来故乡。
高启
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之乱时,初守雍丘,后来因为雍丘小城储备不足,难以固守,就用计开门诈降,且行且战,晚上到达雎阳城,与许远等人共谋捍守。终因孤城无援而沦于敌手。城陷被害。雎阳人为张巡立庙。这是高启拜祭张庙后,心有所感写下的著名诗篇。
生活在元明之交的诗人,对时代动荡战火纷起给人民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有很深刻的体验。所以诗人完全可以想像出几百年前安史之乱时,君臣仓皇出逃、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诗的前三句描写天下大乱的情景,“延秋门”,唐长安禁苑西面之门,玄宗带领杨贵妃等从这里出奔。杜甫《哀王孙》有“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的句子。“羯儿”指安禄山,羯,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江头”指长安曲江畔。“万乘”指皇帝,“西去”指出奔蜀地。“草间”是“草间求活”的省称,即苟且偷生之意。这几句是说安禄山杀进长安,帝妃逃往蜀地,王侯大臣投降的投降,都苟安做了俘虏。第四句承上启下,意思是这些人哪里知道当时还有颜真卿这样有远见的能臣及张巡这样以死据守的忠臣烈士呢!颜真卿为平原太守时,已测知安禄山密谋反叛,提早修城储粮。后来,河朔尽陷,只有平原安然无恙。
紧接着两句描写张巡率部英勇抗敌的壮烈场面。“瘦马食尽”指雎阳被围,粮尽食纸,纸尽食马,马尽,则罗雀掘鼠而食。“人裹疮”出自张巡《守雎阳诗》“裹疮犹出阵”,指带着伤病上阵杀敌。“碧血”,《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人常将用这个典故作为烈士死难,精魂不灭的比喻。
“贺兰不斩尚方剑”句指当时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以重兵守临淮,对张巡的求援无动于衷,诗人对此事进行强烈的谴责。“英雄有恨”意指张巡等人本来并非一定是这样的结局,见死不救的贺兰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他们是带着遗憾和冤屈而就义的。敌人的凶蛮吓不倒他们,同道的背信弃义才是最令人心寒的。可以看出作者在诗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用仓皇出逃的帝妃、投降的群臣和同道的冷漠来反衬出英雄高大的形象。
如今,诗人伫立张巡庙前,周围一片荒芜景象,英雄已被遗忘了!当诗人用手将画像上的尘土抹去时,看到了正气凛然的英雄本色,“烨烨”光辉貌。怀着无限景仰之情,诗人缓缓地将酒撒在地上,并唱《楚辞·大招》,希望以此能将英雄的忠魂招回故乡。
高启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生活的动荡,对时局的惶恐不安,对个人前途和命运的忧虑使他的不少作品流露出忧郁、苦闷和孤独的情绪。这首诗歌颂了唐代民族英雄张巡,同时对他的命运也充满深深的叹惋之情。英雄是多么孤独啊!全诗格调凝重悲怆,诗意雄放,虽涉及颇多史实,却自然流出,一气呵成。一扫元诗纤弱之气。胡应麟《诗薮》称赞其诗“才具澜翻,风骨颖利”,的确不是过誉之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