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梦家千里,乡心柳万条。
片云遮海峤,一雨送江潮。
恋阙绨袍在,怀人尺素遥。
春光看又晚,何处灞陵桥。
杨荣
这是一首行旅诗。
诗的前四句写思乡。云游外地,客居他乡,人自然会思念亲人、怀念故土,这是千古常理。诗开篇说,客中梦见家乡,家乡在遥遥千里之外;思乡之心起伏摇曳,犹如眼前随风飘扬的万千柳条。在古典诗歌中,柳条是情感的载体,“柳”,“留”谐音,古人送客,常常折柳送别,以示留恋。“片云”句中的“海峤”,是近海多山之地。杨荣是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其地多山近海,故以“海峤”指故乡。“片云”既指自然界中的白云,同时也暗用狄仁杰一典。《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狄仁杰外出做官,“登太行,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狄仁杰使“白云”带上了亲情。杨荣以“片云”用典而又不使人觉察,正是高妙之处。“片云”遮住了故乡,阵雨送来了江潮。这是写景,也是写情。
后四句写留恋京城。阙,是宫阙,借指京城。绨袍,是厚绸长袍。《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魏臣须贾使秦,已仕秦为相的范睢乔装打扮,穿着破衣服去见须贾。“须贾不知,怜其寒而赠一绨袍。”故而后世常用绨袍喻故旧之情。尺素,指书信。灞陵桥,即灞桥。《三辅黄图》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身在旅途的诗人十分怀念京城的人和事。僚友之间的绨袍之情犹在,但书信遥遥。看看春光又晚,哪里是京城的灞陵桥?
这首诗虽写羁旅之情,但并无萧瑟之气,并无凄苦之意,这与杨荣的生存状态是有关系的。他三十来岁便入翰林,仕途顺利,应该说这温润平和的感情是比较真实的。而诗中严谨的格律,则很能见出他的艺术功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