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郎官头未白,扈从初为两京客。
忽逢天边五色书,万里翩翩向西域。
腰间宝剑七星文,连旌大旆何缤纷。
解鞍夜卧营中月,揽辔朝看陇上云。
黄沙断碛千回转,玉关渐近长安远。
轮台霜重角声寒,蒲海风高弓力软。
兹行骑从历请蕃,毡帐依微绝漠间。
残烟古树羌夷聚,远火荒原猎骑还。
蕃酋出迎通汉语,穹庐葡萄酒如乳。
舞女争呈于阗妆,歌辞尽协龟兹谱。
当筵半醉看吴钩,上马便著锦貂裘。
山川遥认月支窟,部落能知博望侯。
草上风沙乱骚屑,边头日暮悲笳咽。
行穷天尽始回辕,坐对雪深还杖节。
归来杂沓宛马群,立谈可以收奇勋。
却笑古来征战苦,边人空说李将军。
曾棨
这是一首饯别诗。
题中,陈员外,即陈诚,他于永乐年间官吏部员外郎。周寺副,即周恂如,寺副是官名。永乐十二年(1414),西域哈烈诸国来京朝贡,及归,帝命中官李逵、陈诚、户部主事李暹等送行,并携绫罗珍宝,分赐其酋长。这便是“奉使西域”之事。长句,指七言古诗。曾棨在周恂如为陈诚饯别的宴会上,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虽是为朋友送别,但诗的内核却是军国大事。诗人希望陈诚等人不辱使命,为安定边塞建立功勋。而且写来情调高昂、气势壮阔,令人赞叹。
前十句写奉旨出使西域及路上的情景。郎官,指陈诚。天边五色书,指皇帝的诏书。头尚未白的陈诚,原本作为随从来往于两京之间,忽然接到了皇帝的诏书,于是风度翩翩踏上万里西域征程。腰佩宝剑,旌旗招展。夜晚宿于军营,清晨牵着马上路。一路上大漠黄沙,玉门关越来越近,而长安却越来越远了。
“轮台”以下十句,写西域边民的生活。轮台(在今新疆)一带霜雪重重,天气寒冷,角声也显得凄寒。蒲海(在今新疆)风大,强弓拉起来力也软。这次出使将遍历各蕃国,帐篷隐隐约约显现在大漠之间。古树残烟之处,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野火烧荒原,那是打猎的人们回来了。出来迎接汉使者的酋长都能说汉语,帐篷里宴宫的葡萄酒甘美如乳汁。跳舞的女子个个于阗(汉西域国名)装束,歌曲也都合着龟兹(汉西域国名)乐谱。
“当筵”八句侧重写身处西域的所感所想。吴钩,一种兵器,这里泛指利剑。貂裘,是貂皮大衣。锦貂裘,指锦帽貂裘,这是汉羽林军的服装,此处指将士的衣着。“月支”,西域古国名。博望侯,即张骞。他曾两次出使西域,封博望侯。骚屑,风声。杖节,即持节。节,是古代出使所持的凭证。这里暗用苏武牧羊的典故。诗中,抒情主人公不忘安边守邦的使命,酒筵半酣时仍注目身佩的宝剑,上马便着战士的服装。月支部落里的人都知道博望侯张骞。抒情主人公看到了胡汉的和睦相处。草原上风沙飞舞,边地日暮时分胡笳悲鸣,边地的环境还是艰苦的。使者一直走到天边才开始回还,手中一直紧握着符节。
收尾处,写出使归来带回大宛国产的宝马,立谈之间便可建立奇功。却笑自古以来征战劳苦,边地人空说汉朝的飞将军李广。高适在《燕歌行》结尾处说:“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以怀念李将军表示对昏庸边帅的谴责。曾棨反用其意,表达了和平处理边塞民族关系的愿望。
这首诗的构思与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颇有同妙之处。诗写在送别的宴席上,那么诗中所写路途及西域的事情,其实都还没有发生。诗人通过想像,将这一切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如闻如见。这首诗的构思浪漫而奇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