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杜庠
杜庠过赤壁留下了“惊人句”,一时人们竟呼“杜赤壁”。这是当时有影响的名诗。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南屏山上,山石如列屏,呈赭红色故得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刘备联军曾在此火攻曹军,使之“灰飞烟灭”,是为著名的赤壁之战。作者乘船经长江、洞庭进出湖南,往来经过赤壁,回顾三国鏖兵的情景,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曹操举兵东下本于一种大略宏图,声势非凡,两个动字使句式灵动而文字简劲。“本”于“雄图”,即以个人的雄图为枢机发动攻打吴蜀联军的战争,凭主观意志行事,单靠强大的军力,而缺乏鼓舞人心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尽管舳舻千里,首尾相衔,军容壮盛使得浩浩长江江面也显得狭“隘”,托出曹操志得意满、不可一世的气概,又暗示出战争前景的虚浮性。次联对首联作了补充,人们盛称的“惊人句”,恰就是这三、四两句。“曹瞒眼里已无吴”,好理解。“诸葛心中空有汉”,意味就繁复一些。诸葛亮总是想通过壮大蜀国恢复汉朝的中央政权。曹操灭掉了吴国,借土托根的蜀国就根本无法再生存下来。有蜀吴在,曹操篡权尚无法阻挡。蜀亡了,恢复汉室更成空谈,所以诸葛亮的努力是空费心机。前半首概写了大势,第三联出现转折。对付来势凶猛的曹操水军,采取火攻方法,东风相助,火上加油,曹操“兵销炬影”之中,落得“梦断箫声夜月孤”的凄清下场。尾联写经过赤壁,深觉“不堪回首”,是为历史人物,还是为自己,不须深究;末句以景结情,充满了对人事沧桑的怅惘,有余不尽。
读罢本诗,自然联想起苏轼的话:“方其(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诗概括了如上内容,但用意象作了充实,“炬影东风”、“箫声夜月”、“荒矶鸥鸟”,把“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的直慨,化为一种惆怅无尽的朦胧境界,正是本诗的优长之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