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


新月如少女,静娟凝晚妆。亭亭朱楼上,隐隐银汉旁。

桂树未全长,玉兔在何方?自然多思致,何必满容光?

黄昏延我坐,檐下施胡床。遂尔成良会,清风复吹裳。

愿言长不负,莫学参与商。

吴宽

敬覆帖 明 14世纪 宋璲 纸本墨书 北京市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将新月喻为少女进行咏唱。我们知道,比喻有两个特点,一是相比之物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二是相比二者具有极其相似之处。新月与少女当然具有不同的性质,两者又有极其相似之处,或者说通过诗人的想像和描写,我们又发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全诗可分为二层,前八句为第一层,描绘新月形象;后六句为第二层,“我”与新月“良会”抒怀。第一层的一、二句说新月为什么如少女一般呢,因为少女的风情集中于晚妆初匀之时,这时她面貌明媚,风度恬静,新月初露不是和少女一样动人吗。三、四句写隐隐约约出现在银河旁边的新月就像亭亭玉立于朱楼之上的少女一样。五、六句是用传说描绘新月的特点,传说中月宫有桂树和玉兔,现在是新月弯弯,所以“桂树未全长”,玉兔也不知到哪里去了。七、八句用少女的形象来解释新月的特点,那弯弯的新月就是少女那弯弯的眉毛,弯弯的眉毛正是少女心怀万千思绪形成的(多思致)。这种美正是少女的青春美,正是少女最动人的美,为什么一定要盈满浑圆、容光浩浩才算得美?诗人赞美新月,使新月具有了少女般的柔情。于是,很自然地转入第二层,抒情主人公“我”在黄昏的延请下登场了,诗人坐在檐下的胡床上,身披淡淡月色,与天边“少女”情愫相通,成此良会。这时,清风徐来飘飘吹衣,月也如人,人也知月,何等美妙。然而如此清景,也只能于每月黄昏相见几天,诗人因而对月祝祷:希望与新月长相知,永不负;不要像参商二星那样此出彼没,永不相见。

此诗设喻精妙,造语隽永,格调高雅,意境清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